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周缘燕山期微地块聚合与增生造山过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一鸣 1 ; 李三忠 1 ; 于胜尧 1 ; 曹现志 1 ; 周洁 1 ; 李阳 1 ; 王誉桦 1 ; 徐林山 1 ; 郭润华 1 ; 周在征 1 ;

作者机构: 1.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和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北京市地质工程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燕山期;微地块;聚合增生

期刊名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ISSN: 1001-1552

年卷期: 2019 年 04 期

页码: 824-838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班公湖-怒江洋多岛弧盆体系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羌南-保山地块与拉萨地块燕山期的岩浆岩、沉积序列以及变质变形特征,详细探讨了其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过程的联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特提斯大洋的打开,羌南-保山地块、拉萨地块、聂荣微地块和嘉玉桥微地块均作为裂生微地块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出来,北拉萨地块是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弧后扩张裂解的产物,并随着大洋的南向俯冲,逐渐演变为增生型微地块。随着洋盆的闭合这些微地块作为残生微地块碰撞拼贴在一起,保留在造山带之中。班公湖-怒江洋在燕山期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多个微小地块的碰撞增生过程。该过程最早可能始于晚侏罗世,并主体于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初期汇聚消亡,期间经历了纵向和横向的双重穿时性。印度-雅鲁藏布江洋的北向俯冲作用对于班公湖-怒江洋的汇聚消亡以及青藏高原现今主体构造格架形成至关重要。

  • 相关文献

[1]鲁西地区燕山期构造变形: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构造响应. 张剑,李三忠,李玺瑶,赵淑娟,付旭红,李少俊,兰浩圆,孙文军. 2017

[2]西太平洋中生代板块俯冲过程与东亚洋陆过渡带构造-岩浆响应. 李三忠,索艳慧,李玺瑶,王永明,曹现志,王鹏程,郭玲莉,于胜尧,兰浩圆,李少俊,赵淑娟,周在征,张臻,张国伟. 2018

[3]微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洋内与陆缘微地块研究的启示. 李三忠,索艳慧,刘博,刘永江,李玺瑶,赵淑娟,朱俊江,王光增,张国伟. 2018

[4]拆离型微地块:洋陆转换带和洋中脊变形机制. 李阳,李三忠,郭玲莉,周在征,索艳慧,王光增,朱俊江,刘一鸣,刘博,周洁,李园洁,张国伟. 2019

[5]碰生型微地块的分类及其形成机制. 周洁,李三忠,索艳慧,李玺瑶,郭玲莉,朱俊江,刘永江,王光增,李阳. 2019

[6]延生微地块:洋脊增生系统的复杂过程. 赵林涛,李三忠,索艳慧,郭玲莉,王光增,戴黎明,朱俊江,刘博,汪刚. 2019

[7]裂生微地块构造特征及成因模式:来自西太平洋弧后扩张作用的启示. 牟墩玲,李三忠,索艳慧,朱俊江,李玺瑶,王光增,郭玲莉,刘永江,刘博. 2019

[8]鱼类血清转铁蛋白耐低氧性能与青藏高原淡水鱼类研究的新探索. 龙华. 2003

[9]跳出南海看南海——新特提斯洋闭合与南海的形成演化. 孙卫东,林秋婷,张丽鹏,廖仁强,李聪颖. 2018

[10]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热年代学制约. 朱晓青,郭兴伟,张训华,侯方辉,温珍河,耿威,王忠蕾,孙建伟,祁江豪. 2018

[11]西藏扁头的年龄与生长特征. 陈锋,马宝珊,谢从新,张惠娟. 2018

[12]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与居里点深度之间的相关性. 王健,张广伟,李春峰,梁姗姗. 2018

[13]海底“三极”与地表“三极”:动力学关联. 李三忠,索艳慧,王光增,姜兆霞,赵彦彦,刘一鸣,李玺瑶,郭玲莉,刘博,于胜尧,刘永江,张国伟. 2019

[14]青藏高原达则错近1000年来生态系统变化及可能机制. 李秀美,侯居峙,王明达,徐磊. 2021

[15]裂腹鱼类系统进化及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马宝珊,魏开金,赵天一,裴福成,霍斌. 2023

[16]青藏高原淡水鱼类的研究现状. 龙华.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