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毕克卷转虫Ammonia beccarii(Linnaeus,1758)的室内培养:温度和食物浓度对房室生长和摄食硅藻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类彦立 1 ; 李承春 1 ; 李铁刚 1 ; 翦知湣 1 ;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室内培养;房室生长;繁殖;海洋生态;古环境

期刊名称: 微体古生物学报

ISSN: 1000-0674

年卷期: 2016 年 33 卷 04 期

页码: 350-36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毕克卷转虫Ammonia beccarii(Linnaeus,1758)是潮间带和陆架浅海沉积物中常见的底栖有孔虫类群,但因活体培养困难,国际间对其基础生物学研究甚少。本工作成功对A.beccarii建立了室内培养,采用食物移除法测定其对硅藻的摄食率,探讨了温度和食物浓度对其房室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实验显示A.beccarii成体每次繁殖可产生约50—100个子代幼体,2个月左右完成2个壳圈(约15个房室)的生长,达到成体的3—4个壳圈(20个房室以上)约需3—5个月。此外,A.beccarii的房室生长受不同培养温度的影响,20°C下房室长径和短径的增长皆快于15°C:15°C长、短径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99、0.93μm d-1;20°C壳体长、短径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21、2.10μm d-1,温度较低时壳体生长呈常见的椭圆形体态,温度升高壳体较大且胖圆。在温度为12、15、18、21、24°C和硅藻浓度200—1 000cells mm-2的培养条件下,A.beccarii的摄食率对硅藻浓度的响应模型各参数均有统计显著性,最大摄食率(Imax)和半饱和食物浓度(k)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Imax由12°C的1 014.23diatoms ind.-1 h-1降低到24°C时的656.26diatoms ind.-1 h-1,k由195.77diatoms mm-2降低到92.65diatoms mm-2,摄食率(I)的变化范围约为50—1 000diatom ind.-1 h-1。推测12—15°C可能为A.beccarii的最适温度范围,此温度也与野外调查黄、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中A.beccarii的丰度分布高值时的环境温度区间相符。本研究结果显示A.beccarii在海洋底栖生态系统中对摄食藻类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功能,并具有喜好低温的特性。

  • 相关文献

[1]实验室培养下温度和盐度对底栖有孔虫Ammonia aomoriensis (Asano,1951)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基于形态测量. 李蒙,类彦立,李铁刚,王雪皎,郑萌萌,曹丽娜. 2018

[2]天津牡蛎礁特别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徐晓甫,王群山,郑德斌,高燕,郭彪. 2018

[3]渤海南部表层沉积物有孔虫埋藏群组合特征与海洋环境. 李日辉,孙荣涛,陈晓辉. 2017

[4]溢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及修复方法研究(英文). 贾婷婷,高燕,侯纯强,戴媛媛,郭彪,王宏,宋文平. 2015

[5]底栖有孔虫体内储存硝酸盐和反硝化研究进展. 徐昭萌,刘素美. 2017

[6]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 赵彦彦,李三忠,李达,郭玲莉,戴黎明,陶建丽. 2019

[7]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赋存层位古环境和古生产率. 谢瑞,邬黛黛,孙甜甜,杨飞,杨睿,刘丽华,吴能友. 2019

[8]末次冰消期(1.9万年)以来冲绳海槽中部黏土矿物来源及其环境响应. 田旭,胡邦琦,王飞飞,黄威,丁雪,宋维宇,徐方建. 2020

[9]细菌色素在水体环境中的指示作用与意义. 阚家薇,段丽琴,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 2023

[10]2种海萝室内培养成熟及孢子放散、附着的初步研究. 陈素文,吴进锋,陈利雄,刘同. 2008

[11]全雄罗非鱼研究新进展. 徐竹青. 2005

[12]额济纳胡杨林景观动态分析. 张巍,王娇妍. 2008

[13]金钱鱼生物学及繁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杨尉,陈华谱,江东能,邓思平,吴天利,朱春华,李广丽. 2018

[14]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存、生长、繁殖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柳飞,李健,李吉涛,葛倩倩,葛红星,沈明明. 2016

[15]不同近交程度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繁殖性能的影响. 王好锋,高保全,刘萍,李健,潘鲁青. 2016

[16]黄(鮟)(鱇)繁殖生物学研究. 张学健,程家骅,沈伟,刘尊雷,袁兴伟. 2011

[17]黑龙江拟赤梢鱼资源调查和生物学测定. 徐伟,耿龙武,金洪宇,李雷,尚信池,马波,张颖. 2021

[18]兴凯湖翘嘴鲴种群结构的变化. 尹家胜,夏重志,徐伟,匡友谊,曹顶臣. 2004

[19]人工驯养鼋繁殖习性研究. 洪孝友,朱新平,陈辰,赵建,叶朝阳,仇全波. 2018

[20]池养脊尾白虾的生长与繁殖特性. 于天基,李健,李吉涛,任海,梁忠秀,葛红星.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