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耳石微化学特征的大麻哈鱼生境履历分析及其在群组鉴别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继隆 1 ; 刘伟 1 ; 杨文波 2 ; 李培伦 1 ; 唐富江 1 ; 鲁万桥 1 ; 杨健 3 ; 姜涛 3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农村部渔业遥感科学观测实验站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长江中下游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与资源养护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麻哈鱼;耳石微化学;电子探针;生活史;群组鉴别

期刊名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10 期

页码: 51-5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生活史特征及不同群组间的鉴别,本文采用电子微探针技术分析自然野生、人工增殖锶标记、人工增殖物理标记和人工养殖4组大麻哈鱼耳石样本的Sr浓度及Sr/Ca值,反演其生境履历。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耳石Sr/Ca值波动显著,根据Sr/Ca值的特征划分了各群组大麻哈鱼淡、咸水间的生活史阶段。根据大麻哈鱼生活史特征及耳石径长参数差异的分析结果将各群组间个体进行了有效辨别。其中锶标记组个体耳石标记区Sr/Ca值达到17.033×103,显著高于其他组,证实了锶标记方法的有效性。对大麻哈鱼人工增养殖组和自然野生组早期淡水生活阶段耳石径长参数(Rf1、RL)以及淡水系数(R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自然野生组中120μm≤Rf1 ≤200μm, 20μm≤RL≤30μm, 0.06≤RC≤0.10;人工增养殖组中240μm≤Rf1 ≤470μm, 80μm≤RL≤200μm, 0.15≤RC≤0.29。两群组间的参数差异显著,可作为群组间个体辨别的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分析大麻哈鱼的关键生活史特征,且可据此开展大麻哈鱼群组间的鉴别。研究结果可为大麻哈鱼生活史研究及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有效的方法。

  • 相关文献

[1]基于耳石微化学的乌苏里白鲑生境履历分析. 王继隆,刘伟,王臣,李培伦,唐富江,姜涛,杨健. 2019

[2]太湖及洪泽湖太湖新银鱼耳石元素锶钙比的比较研究. 周昕期,刘洪波,姜涛,杨健. 2013

[3]日本有明海及周边水域刀鲚耳石微化学研究. 刘洪波,姜涛,轩中亚,邱晨,杨健. 2020

[4]基于耳石微化学分析的福建水域刀鲚生境履历研究. 许庆,姜涛,杨健,刘敏. 2023

[5]信江发现溯河洄游型刀鲚的实证研究. 卢明杰,姜涛,刘洪波,陈婷婷,杨健. 2015

[6]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靖江段长颌鲚与短颌鲚生境履历重建. 陈婷婷,姜涛,卢明杰,刘洪波,杨健. 2016

[7]湖南湘江重现溯河洄游型刀鲚. 姜涛,李鸿,杨健,陈修报,薛竣仁,刘洪波. 2023

[8]黄海南部蓝点马鲛耳石微量元素. 潘新冬,张弛,叶振江,徐宾铎,李建超,刘阳,姜涛,杨健,田永军. 2019

[9]基于耳石微化学的东海和黄海南部近海小黄鱼幼鱼的空间连通性研究. 王鹏凯,李圣法,刘尊雷,金艳,姜亚洲,张辉,张翼. 2022

[10]基于耳石微化学特征的鄱阳湖刀鲚永修群体的关键栖息地识别. 肖百义,杨健,姜涛,刘洪波,陈修报. 2024

[11]长江口近岸水域鮻耳石的元素组成. 赵峰,纪严,杨刚,王妤,张涛,庄平. 2020

[12]珠江口七丝鲚耳石微化学初报. 姜涛,刘洪波,黄洪辉,杨健. 2015

[13]耳石锶标记在识别鳙(Aristichthys nobilis)放流个体的可行性. 李秀启,丛旭日,师吉华,高云芳,姜涛,杨健. 2017

[14]褐牙鲆幼鱼耳石上的外源Sr标记试验. 李爽,李耕,潘玉洲,张力,申旭东,李忠红,郑文军,杨文波,袁立来,姜涛,杨健. 2018

[15]长江江苏泰州段刀鲚耳石微化学指纹特征. 胡玉海,姜涛,刘洪波,陈修报,杨健. 2024

[16]长江短颌鲚耳石Sr/Ca值变化特征及其江海洄游履历. 徐钢春,顾若波,刘洪波,姜涛,杜富宽,聂志娟,杨健,徐跑. 2014

[17]赣江发现溯河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 杨一帆,姜涛,高小平,轩中亚,陈修报,李乐康,刘洪波,杨健. 2021

[18]鄱阳湖刀鲚耳石的两种微化学特征. 姜涛,周昕期,刘洪波,刘焕章,杨健. 2013

[19]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尹洪滨,孙中武,潘伟志,于波. 2005

[20]大麻哈鱼胚胎耳石的茜素红标记及其效果评价. 王臣,刘伟,王继隆,战培荣.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