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Ipmoea trifida)原生质体融合的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丽 1 ; 李云 1 ;

作者机构: 1.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

关键词: 甘薯;三浅裂野牵牛(I.trifida);原生质体;PEG融合法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16 年 44 卷 12 期

页码: 94-9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利用酶解法从贵州省甘薯地方品种兴义薯和二倍体近缘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I.trifida)的无菌试管苗幼嫩叶柄中分离得到大量原生质体。用聚乙二醇(PEG)融合法融合这2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将融合原生质体培养在含有0.05 mg/L 2,4-D和0.5 mg/L KT的改良MS培养基中。结果表明,3~5 d后融合原生质体发生第1次细胞分裂;培养12周后,形成直径达1~2 mm的小愈伤组织。将这些小愈伤组织转移到含有0.05 mg/L 2,4-D和0.5 mg/L KT的MS培养基上,使愈伤组织增殖。

  • 相关文献

[1]百脉根原生质体制备酶解液优化及再生壁纤维素含量分析. 蒋友燊,宋莉,赵德刚. 2017

[2]绿菇子实体菌株的原生质体分离及再生菌株的获得. 黄萍,沈孝善. 2001

[3]贵州甘薯地方品种的生长分析. Li Yun,李云,ZHOU Liang-xing,周良兴,SONG Ji-xuan,宋吉轩,hE Zi-qiang. 2013

[4]地膜覆盖对食用型甘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宋吉轩,毛堂芬,李云. 2012

[5]甘薯脱毒试管苗实验室保存技术. 黄萍,颜谦. 2015

[6]甘薯试管苗大田繁种初报. 黄萍,颜谦,丁映. 2009

[7]贵州黔中地区甘薯氮磷钾配方试验初报. 刘藜,孙锐锋,肖厚军. 2012

[8]贵州南亚热区甘薯发展前景与栽培技术. 李志芳,周明强,欧珍贵. 2010

[9]不同栽插时期对黔紫薯2号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曾宪浩,吴巧玉,陈恩发,邓仁菊. 2018

[10]紫云红芯红薯周年生产试验初探. 潘峰,李云,杨巨芒,龙清松,付梅. 2017

[11]甘薯病毒病脱毒及检测. 宋吉轩,陈超,李云,彭慧元. 2009

[12]甘薯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宋吉轩,雷尊国,黄团,李云,彭慧元. 2009

[13]甘薯南薯88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 宋吉轩,陈超,李云,彭慧云. 2010

[14]不同类型钾肥对甘薯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 唐恒朋,李莉婕,杨守祥,刘运平,刘倩,钱晓刚. 2016

[15]甘薯不同垄宽条件下的滴灌试验研究. 李云,李晓慧,宋吉轩,毛堂芬,杨雄笔. 2015

[16]甘薯DNA提取及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 宋吉轩,王季春,雷尊国,黄团. 2010

[17]引进甘薯新品种的鉴定筛选. 宋吉轩,丁海兵,彭慧元,李云,雷尊国. 2011

[18]胡萝卜素甘薯品种黔薯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李晓慧,李云,杨雄碧,孙拥军,潘峰. 2016

[19]贵州甘薯地方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 宋吉轩,丁海兵,李云. 2011

[20]加工型甘薯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鉴选初报. 付梅,李云,田维德,罗玉群,冯文豪.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