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盐胁迫下菊芋幼苗生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磊 1 ; 隆小华 1 ; 孟宪法 1 ; 刘兆普 1 ; 罗以筛 2 ;

作者机构: 1.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江苏省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洋试验站

关键词: 氮素营养;盐胁迫;菊芋;光合作用;离子吸收

期刊名称: 生态学杂志

ISSN: 1000-4890

年卷期: 2011 年 30 卷 02 期

页码: 255-26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砂培方法研究了不同铵硝配比(NH4+/NO3-分别为4/1、1/1、1/4)的氮素营养和盐分胁迫耦合作用下菊芋幼苗的光合作用和离子吸收运输。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大,而高浓度的盐胁迫却能明显抑制菊芋幼苗生物量的积累,在同一盐浓度下,提高硝态氮比例能够缓解盐胁迫对菊芋幼苗生长的抑制,促进菊芋幼苗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菊芋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Na+含量显著增加,而K+、Ca2+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提高硝态氮比例有利于菊芋幼苗对K+和Ca2+的吸收和向上运输,从而维持地上部较高的K+/Na+和Ca2+/Na+;在3种铵硝比的氮素营养处理下,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菊芋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细胞间隙CO2浓度则显著增加,提高硝态氮比例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菊芋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也能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其中以铵硝比为1/4的氮素营养供应对盐胁迫的缓解作用相对较好,在100mmol·L-1NaCl处理下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铵硝比为4/1的氮素营养处理值的1.63、1.57、1.39、1.37、1.2倍,而胞间CO2浓度则减少了17%。因此相对于铵态氮来说,硝态氮比例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盐胁迫下菊芋幼苗体内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平衡,促进盐胁迫下菊芋光合功能的改善,增强菊芋对盐胁迫的抗性。

  • 相关文献

[1]外源油菜素内酯对镉胁迫下菊芋幼苗光合作用及镉富集的调控效应. 高会玲,刘金隆,郑青松,洪立洲,王长海,马梅,赵世训,郑春芳. 2013

[2]不同基因型菊芋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 冯营,胡新燕,孙亚伟,王阶祥,李卫华. 2013

[3]盐胁迫对紫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龚秋,王欣,后猛,唐维,闫会,张允刚,刘亚菊,李强,马代夫. 2015

[4]盐胁迫对南瓜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时丕彪,蒋润枝,沈明晨,顾闽峰,王春云,李亚芳,顾小兵. 2021

[5]菜心耐盐品种的筛选及其耐盐机理. 张莹,李海俊,高富成,穆晓国,高虎,吴雪,叶林,曹凯. 2023

[6]外源硅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陈罡,樊平声,冯伟民,管安琴,卢昱宇,万云龙. 2014

[7]滨海盐土菊芋高产栽培技术. 邓晔. 2013

[8]新型能源植物菊芋资源的引种鉴定与海涂利用评价. 谢逸萍,孙厚俊,王欣,吉荣龙,邢继英. 2010

[9]菊芋菊糖的提取、聚合度分布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张宏志,马艳弘,黄开红,李亚辉,黄玉玲. 2015

[10]江苏沿海地区菊芋产业化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张焱,罗佳,洪艺,崔瑛,严少华. 2015

[11]菊芋中菊糖的热水浸提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 乔月芳,马艳弘,张宏志,李亚辉,侯红萍,唐伯平. 2016

[12]乳酸菌发酵菊芋马齿苋复合饮料及其抑菌活性. 张宏志,马艳弘,李亚辉,黄玉玲,唐伯平,周春霖. 2015

[13]菊芋乳酸菌饮料生产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张宏志,马艳弘,李亚辉,黄玉玲,唐伯平,周春霖. 2015

[14]盐胁迫诱导草莓根尖细胞抗氧化活性与过氧化伤害. 王纪忠,孙玉东,陈伯清,潘国庆,赵剑锋,高军,任旭琴. 2014

[15]盐胁迫下高梁幼苗的生理特性研究. GE Tingting,葛婷婷,黄益洪,HUANG Yihong,HE Xiaolan,何晓兰,XU Zhaolong,徐照龙,PENG Chen,彭陈,SHAO Hongbo. 2015

[16]Ca2+参与NO对转玉米C4型PEPC水稻光合作用的调控. 陈平波,李霞,夏凯. 2012

[17]两个超级杂交稻与汕优63光合株型的比较分析. ^A吕川根^B1%^A邹江石^B2. 2005

[18]保水蓄肥改土剂与氮肥结合对辣椒生长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XU Gang,徐刚,HAN Yu-ling,韩玉玲. 2012

[19]水稻的高效光合作用及遗传改良的若干研究进展. 焦德茂. 2000

[20]温室番茄光合生产和干物质积累模型的建立. 徐刚,张昌伟,李德翠,孙艳军.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