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梁亚超 1 ; 于桂霞 1 ; 杨殿荣 1 ; 张树全 1 ; 张广柱 1 ; 刘玉涛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
关键词: 玉米;高产栽培;早播;晚熟品种;功能;利用率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1993 年 02 期
页码: 26-29
摘要: 玉米早晚促高产栽培法,系指玉米适期早播,选用晚熟品种,晚期收获,采用综合的促熟高产措施,而实现高产稳收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经1986~199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早晚促高产栽培法,较常规玉米栽培法增产31.8%~74.9%。高产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充分利用当地热量、光能资源和晚熟品种内涵的增产潜力,大大提高光能利用率,而且具有抗御旱害、冷害、涝害的功能作用,为实现玉米高产稳收开创了新途径。
- 相关文献
[1]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地区旱地玉米早晚促高产栽培. 梁亚超,于桂霞,杨殿荣,刘庆江. 1991
[2]玉米平作膜上精播抗旱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刘玉涛,梁金国,杨慧莹,王宇先,连永利,张树权. 2013
[3]玉米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作物全息栽培学的应用. 刘峰. 2000
[4]高纬寒地玉米高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的探讨. 吕晓丽. 2006
[5]“满贯”早播试验的研究. 刘东风. 2000
[6]不同熟期菜豆(油豆角)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胡国富,李凤兰,李成雁,李鹤春,尹智,谷月娇,詹云. 2010
[7]生物炭添加对设施茄子磷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 陈新,徐欣,曲红云,陈一民,隋跃宇,焦晓光. 2020
[8]浅析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李树军. 2010
[9]大豆叶面施氮量及氮素利用率的~(15)N标记. 李灿东,郭泰,王志新,郑伟,张振宇,郭美玲,刘忠堂. 2015
[10]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米刚,李馨宇. 2023
[11]大豆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白长胜,尹珺伊,王欢,田秋丰,刘秋瑾. 2022
[12]应用~(15)N-尿素研究硅对水稻吸收肥料氮的影响. 杨雅杰. 2003
[13]中国马铃薯不同产区氮肥利用率的比较分析. 于静,熊兴耀,高玉林,王贵江,王万兴,吕和平,朱杰华,石瑛,杨艳丽,汤浩,董道峰,樊明寿. 2019
[14]浅析黑龙江省水稻生产限制因素及高产途径. 于清涛,肖佳雷,龙江雨,张成亮,赵璞,宋伟丰. 2011
[15]马铃薯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李增杰. 2020
[16]优质粳稻新品种松836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机械收获减损配套技术. 高洪儒,张君,赵北平,马军韬,张丽艳,邓凌韦,王永力. 2020
[17]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要点. 李增杰. 2020
[18]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 刘晓莉,王万霞,刘显元,崔杰印,吴俊彦. 2020
[19]中国红小豆逆境生理研究进展. 李菁华,胡尊艳,郝智勇,陈林琪,杨广东. 2020
[20]高寒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组装研究. 刘祥军,张伟力,闫洪睿,张雷,鹿文成,贾鸿昌,韩德志.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高盼;张巩亮;申惠波;刘玉涛;徐婷
关键词:水肥一体化;施氮量;有机氮组分;玉米产量
-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钙土农田养分含量、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作者: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高盼;张巩亮;王晨;刘玉涛;谭可菲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黑钙土;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玉米产量
-
秸秆还田和增施氮肥对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作者:张巩亮;王宇先;刘玉涛;徐莹莹;杨慧莹;高盼;王晨
关键词:秸秆还田;增施氮肥;寒地水稻;产量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作者:冯秋苹;刘玉涛;郭勇智;王呈玉;刘世杰;刘淑霞
关键词:秸秆;还田方式;土壤团聚体;土壤结构;土壤有机碳
-
秸秆还田下基肥减氮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作者: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高盼;刘玉涛;王晨;徐婷;谭可菲
关键词:基肥减氮;缓控释肥;玉米产量;氮肥偏生产力
-
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指标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作者:徐莹莹;王宇先;刘玉涛;杨慧莹;高盼;王晨;谭可菲;徐婷
关键词:种植生态区;秸秆全量还田模式;土壤含水率;玉米产量
-
深松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高盼;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王晨;徐婷;谭可菲;刘玉涛
关键词:深松;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玉米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