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黄土高原冬小麦及苜蓿的根系构形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潘幸来 1 ; 孙来虎 1 ; 王永杰 1 ; 张贵云 1 ; 姚麦萍 2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2.山西省运城市农牧局

关键词: 黄土高原;冬小麦;苜蓿;根构形;模型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1997 年 01 期

页码: 32-35

摘要: 图1和图2概括了黄土高原冬小麦、苜蓿的根系构形特征.小麦次生根有3个分生高峰期,深层根有2个生长高峰期.耕层根量占总根量的70%左右.种子根、次生根及50cm以下的深层根对产量的贡献均在40%左右.越冬光合产物多积存于分蘖节处,亦运至深层根中,且在春生叶、茎、穗中均有痕量分布;苜蓿主根可钻开314~942cm~3的根柱.每公顷4~5年生苜蓿地有42~109万个径粗0.2~2.2cm、深3~4m的根柱及近20t干物质充注其中.归纳出了“地利场界定根构形,制约植株产量”的根土结构定则及其表述模型,并提出了钻犁营养柱耕作法的设想.

  • 相关文献

[1]SG平滑处理对冬小麦地上干生物量光谱监测的影响. 乔星星,冯美臣,杨武德,李广信,王超,孙慧,张雪茹,武改红. 2016

[2]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测. 张雪茹,冯美臣,李广信,杨武德,王超,郭小丽,史超超. 2017

[3]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光谱估测. 武改红,王超,赵佳佳,冯美臣,杨武德,孙慧,贾学勤,张雪茹. 2017

[4]黄土高原立体旱作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郭忠,闫永,罗建军. 2007

[5]论西部大开发中黄土高原的国土整治问题. 张志力. 2001

[6]黄土高原地区边坡喷播纤维本地化及绿化草种的筛选. 李君剑,郭陆,李洪建,张锁峰. 2010

[7]黄土高原植棉区实现7500kg·hm~(-2)籽棉产量的栽培模式探讨. 张卫民,杨苏龙,范小平,史高川,范博红,席凯鹏,陶民刚,王文芳,范志杰. 2018

[8]土壤侵蚀作用对黄土高原黏化层鉴定和淋溶土分类的影响. 张蕾,张凤荣,李超,靳东升. 2021

[9]黄土高原棉区棉花高光效密矮群体株型研究. 张卫民,杨苏龙,史高川,席凯鹏,范博红,陶民刚,丘毓蓉,范志杰. 2020

[10]黄土高原隰县农林生态区夜行性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 邹波,李健,宁振东,王庭林,常文英. 2007

[11]黄土高原的VA菌根真菌Ⅳ.. 潘幸来,张贵云,王永杰,吴慎杰. 1997

[12]黄土高原甘肃鼢鼠、中华鼢鼠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王廷正,李金钢,张菊祥,杨宏亮,柳枢,宁振东,王强. 1993

[13]整秸覆盖免耕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的养分消长研究. 白大鹏,赵建强,陈明昌,王宏庭,F·R·曼克多夫. 1997

[14]黄土高原的一个VA菌根真菌新种:三红盾巨孢囊霉. 潘幸来,张贵云,王永杰,吴慎杰. 1997

[15]黄土高原的一个VA霉根真菌新种:三红盾巨孢囊霉. 潘幸来,张贵云. 1997

[16]黄土高原旱生型高产冬小麦品种及其选育策略. 乔蕊清,卫云宗,刘玲玲,谢福来,宁东贤. 1998

[17]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储量. 董云中,王永亮,张建杰,张强,杨治平. 2014

[18]黄土高原玉米株型生态适应性研究. 张定一,张虎,王建军,贾文兰,党建友. 1999

[19]黄土高原的VA菌根真菌(II)-硬果囊霉属的四个种. 潘幸来,张贵云. 1996

[20]糜子叶片氮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高光谱监测研究. 王君杰,陈凌,王海岗,曹晓宁,刘思辰,田翔,秦慧彬,乔治军.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