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德奇 1 ; 岳俊芹 1 ; 李向东 1 ; 王汉芳 1 ; 邵运辉 1 ; 方保停 1 ; 杨程 1 ; 秦峰 1 ; 马富举 1 ; 时艳华 1 ; 陈远凯 1 ; 程红建 1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土壤;水分;秸秆;豫南雨养区;耕作方式;冬小麦;土壤微环境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6 年 32 卷 S2 期

页码: 32-38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针对豫南雨养农业区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土壤耕性差的生态实际,为解决小麦播种期和冬春干旱以及改善耕层水、肥、气、热等因子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5年,在豫南雨养农业区进行了连续9a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生长季土壤水分、容重、温度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T1(传统翻耕)、T2(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T3(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T4(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以及T6(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结果表明,(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播种期0~40cm土层的含水量,为麦播提供较好的水分基础,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土壤日平均温度影响较小,不足以对冬小麦发育进程产生影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能够有效降低耕层0~20cm和0~40cm的土壤容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处理的前3a,冬小麦产量较对照有所降低,从第4年开始较对照增产,2011—2015年增产幅度分别为2.02%、2.83%、10.93%、5.88%、1.97%。以上结果表明,通过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的简耕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利用降水资源、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 相关文献

[1]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蓄水保墒影响的RZWQM模型模拟. 丁晋利,武继承,杨永辉,何建强,冯浩. 2016

[2]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研究土壤改良措施下土壤孔隙. 杨永辉,武继承,毛永萍,韩庆元,何方. 2013

[3]有机物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张玉军,董士刚,刘世亮,姜桂英,张弘,李影,郭斗斗,黄绍敏,申凤敏. 2018

[4]豫南雨养区近15年小麦生产能力提升原因分析与技术对策——以西平县为例. 谢耀丽,张德奇,李向东,王汉芳,方保停. 2013

[5]豫南雨养区周年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李向东,季书勤,张德奇,郭瑞,王汉芳,吕凤荣. 2011

[6]轮耕对豫南雨养区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顾顺芳,王振华,张新,张前进,郭书亚,张权,焦念元,尹飞,付国占. 2013

[7]豫南雨养区小麦简耕覆盖高产高效技术创新与应用. 李向东,张德奇,王汉芳,吕凤荣,邵运辉,方保停,岳俊芹,谢耀丽,周广有. 2012

[8]不同类型小麦在豫南地区的品质表现. 孙君艳,张凯,程泽强. 2005

[9]铅冶炼污染石灰性土壤上冬小麦间作伴矿景天的探讨. 卢一富,李真理,阮心玲,李会勇,张红毅,田会阳,李立平. 2015

[10]秸秆还田下不同追氮量对麦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生态网络的影响. 靳海洋,闫雅倩,张德奇,杨程,岳俊芹,李向东,邵运辉,方保停,王汉芳,秦峰. 2023

[11]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潮土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演变分析. 贡付飞,查燕,武雪萍,黄绍敏,徐明岗,张会民,刘海龙,姜志伟,王小彬,蔡典雄. 2013

[12]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谢迎新,靳海洋,李梦达,翟羽雪,王永华,谢耀丽,李向东,夏来坤,王晨阳,郭天财,贺德先. 2016

[13]2016年漯河市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及原因分析. 齐晓红,陈琦,侯艳红,范志业,刘迪,沈海龙,宋玉立,李世民. 2016

[14]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李太魁,马政华,寇长林,张香凝,吕金岭,郭战玲,王洪斌. 2017

[15]立式旋耕对小麦生长季土壤紧实度及产量的影响. 聂胜委,张浩光,张巧萍,许纪东,张玉亭. 2021

[16]不同耕作方式下有机肥施用量对华北潮土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水清,岳克,杜丽君,王更新,宋晓,郭斗斗,张珂珂,张玉亭,黄绍敏. 2020

[17]花生栽培措施消减土壤紧实胁迫危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孙学武,柳开楼,邹晓霞,司贤宗,郑永美,丁红,吴正锋,沈浦,王才斌. 2020

[18]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土壤酶活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孟庆阳,王永华,靳海洋,晁岳恩,段剑钊,郭天财. 2016

[19]深松配施氮肥对土壤微生物含量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常青,周生,吴中凯. 2024

[20]耕作方式对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方保停,李友军,闫广轩,李向东,任开明,胡川,周起辉,董誓言,赵凯男,黄明,程红建.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