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南海中西部渔场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黄佳兴 1 ; 龚玉艳 1 ; 徐姗楠 1 ; 王欢欢 1 ; 张魁 1 ; 张俊 1 ; 陈作志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南海中西部渔场;碳氮稳定同位素;渔业生物;营养谱;营养级

期刊名称: 热带海洋学报

ISSN: 1009-5470

年卷期: 2019 年 38 卷 001 期

页码: 76-8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南海中西部渔场是我国南海渔业开发的重点渔场之一.为了解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关系,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 由此构建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结果显示,南海中西部渔场主要渔业生物同位素比值变化幅度较大, 其中鱼类的 δ13C 和 δ15N 值范围分别为-20.00‰~-16.51‰和7.94‰~11.81‰; 头足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8.84‰~-17.60‰和10.10‰~12.85‰.以浮游动物为基线生物计算各物种相应的营养级, 鱼类处于 2.41~3.53, 头足类处于 3.03~3.84, 头足类的平均营养级要高于鱼类.通过对不同体长( 胴长)的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菱鳍乌贼Thysanoteuthis rhombus、红鳍圆鲹Decapterus russelli、细鳞圆鲹Decapterus lajang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的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发现, 随着体长(胴长)增大其营养级有相应增大的趋势.研究初步建立了南海中西部渔场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的连续营养谱, 旨在为了解该海域食物网结构提供基础资料.

  • 相关文献

[1]2020年冬季大亚湾西南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 张婉茹,刘庆霞,黄洪辉,覃晓青,李佳俊,陈建华. 2022

[2]长江靖江段近岸小型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俞雅文,徐东坡,王媛,徐跑. 2017

[3]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口虾蛄食性分析. 宁加佳,杜飞雁,王雪辉,谷阳光,王亮根,李亚芳. 2016

[4]渤海银鲳的营养级及摄食习性. 魏秀锦,张波,单秀娟,杨涛,金显仕,任一平. 2019

[5]南海中西部渔场上升流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于杰,王新星,李永振,陈国宝. 2015

[6]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大亚湾紫海胆食性分析. MO Bao-lin,莫宝霖,QIN Chuan-xin,秦传新,CHEN Pi-mao,陈丕茂,YUAN Hua-rong,袁华荣,FENG Xue,黎小国,TONG Fei. 2017

[7]2015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汤昌盛,张芳,冯颂,戴芳群,王彦涛. 2017

[8]水下爆破对渔业生物影响的研究. 蒋玫,沈新强,杨红. 2005

[9]中国渔业生物DNA条形码信息平台构建及应用. 李尚琪,李炯棠,张研,孙晓晴,柳淑芳,庄志猛. 2018

[10]渤海渔业生物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价. 李奇龙,夏斌,隋琪,曲克明,朱琳,李玉. 2024

[11]北部湾春、秋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乔延龙,陈作志,林昭进. 2008

[12]长江口渔场渔业生物资源动态分析. 李建生,程家骅. 2005

[13]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大亚湾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结构. 汪慧娟,张文博,黄洪辉,徐姗楠,刘华雪. 2021

[14]秋季黄海渔业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平均温度的时空变化. 金岳,李娜,金显仕,单秀娟. 2023

[15]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珠江口南沙海域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结构研究. 汪慧娟,徐姗楠,张文博,黄洪辉,齐占会,程琪,刘华雪. 2024

[16]渤海渔业生物生殖群体结构及其分布特征. 李显森,牛明香,戴芳群. 2008

[17]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金显仕,单秀娟,郭学武,李显森. 2009

[18]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健康评价. 苏程程,韩青鹏,张琦,单秀娟,李凡. 2023

[19]渤海底拖网主要渔业生物类别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 于鑫,单秀娟,李忠义,朱仁,陈云龙,金显仕. 2017

[20]春季南沙西南部陆架区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结构. 邱星宇,刘庆霞,陈作志,蔡研聪,戴守辉,黄洪辉.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