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贝类中三种高毒性麻痹性贝毒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晓玲 1 ; 杨桥 1 ; 惠芸华 1 ; 冯兵 1 ; 马丽艳 1 ; 于慧娟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衍生;检测;贝类

期刊名称: 海洋渔业

ISSN: 1004-2490

年卷期: 2012 年 34 卷 03 期

页码: 337-34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建立灵敏可靠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检测技术是保障我国贝类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手段。本研究选取3-(2-呋喃甲酰基)-喹啉-2-羰醛(FQ)为荧光衍生试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柱前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建立了贝类中3种高毒性PSP毒素成分(STX、GTX1及NEO)的检测方法,对影响荧光衍生效率和色谱分离效果的各主要实验因素分别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最佳实验条件下,3种PSP毒素成分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保留时间(tm)及峰面积(PA)的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值分别小于3.1%和5.6%,当信噪比(S/N)等于3时,检测限范围为7~14μg.kg-1,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2%~92%,RSD值小于5.2%。该方法灵敏、稳定且可靠,可用于贝类中三种高毒性PSP毒素成分的日常分析检测。

  • 相关文献

[1]河北省近岸贝类中麻痹性贝毒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 李晓康,吴海燕,程玲,车瀚钰,刘丽娟,牟海津,谭志军,郑关超. 2024

[2]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固相萃取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于慧娟,蔡友琼,黄宣运,冯兵,史永富. 2015

[3]奥尔森帕金虫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曲朋,王崇明,任伟成,梁彦韬,贾志磊,黄倢,潘鲁青. 2012

[4]基于产毒基因sxtA的qPCR方法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有毒藻类检测中的应用初探. 高岩,于仁成,柳阳,林佳宁,张清春,孔凡洲,王云峰,颜天,周名江. 2016

[5]东海产麻痹性贝毒链状亚历山大藻共附生菌群多样性研究. 唐莹莹,乔玉宝,蒋志伟,张静,张若男,田晓清,马丽艳,张晓玲,陆亚男,樊成奇,杨桥. 2018

[6]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及其对中国对虾的急性毒性. 梁忠秀,李健,李吉涛,谭志军,任海,刘德月. 2014

[7]厚壳贻贝中麻痹性贝毒的蓄积及其对滤食率的影响. 杨越聪,郑关超,赵辉辉,张海涛,谭志军,吴海燕. 2024

[8]产麻痹性贝毒塔玛亚历山大藻共培养菌群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刘巧红,苑丽东,田晓清,马丽艳,周宏农,樊成奇,杨宪时,杨桥,张晓玲. 2016

[9]麻痹性贝毒亚慢性暴露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王潇潇,陈彩红,郑关超,霍善琴,谭志军,吴海燕. 2025

[10]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 SHAO Sheng-nan,邵盛男,MIAO Yu-ping. 2010

[11]麻痹性贝毒的分离纯化. 缪宇平,周宏农. 2006

[12]贝类健康化生产技术探讨. ^A乔庆林. 2004

[13]无公害贝类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乔庆林.

[14]海水贝类养殖产量与碳汇量动态变化关系研究——以2006-2010年数据为例. 岳冬冬. 2011

[15]我国贝类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LOU Xiao-Yi,娄晓祎,汤云瑜,TANG Yun-Yu,TIAN Liang-Liang,田良良,SHI Yong-Fu,史永富,XIAO Dong-Xue. 2017

[16]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鱼肉和水体中的丁香酚. ZHAO Donghao,赵东豪,WANG Qiang,王强. 2016

[17]水产品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与北里霉素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同时测定. 刘永涛,艾晓辉,邹世平,杨红. 2010

[18]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华绒螯蟹的胆固醇含量. 王潇,穆迎春,朱俊向. 2019

[19]超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渔用饲料中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 刘永涛,李乐,徐春娟,杨移斌,董靖,胥宁,杨秋红,艾晓辉. 2016

[20]改良的QuEChERS/UPLC法测定鱼组织中磺胺甲■唑、乙酰磺胺甲■唑与甲氧苄啶. 刘永涛,韩刚,宋金龙,董靖,胥宁,杨移斌,杨秋红,艾晓辉.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