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凋亡抑制剂Z-VAD-FMK在猪卵母细胞冷冻保存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钮莹芳 1 ; 吴彩凤 2 ; 张树山 2 ; 陈亚宁 2 ; 戴建军 2 ; 张德福 3 ;

作者机构: 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动物遗传工程研究室

2.;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动物遗传工程研究室

3.;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动物遗传工程研究室;

关键词: Z-VAD-FMK;细胞凋亡;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猪

期刊名称: 上海农业学报

ISSN: 1000-3924

年卷期: 2017 年 03 期

页码: 124-129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在猪MII期猪卵母细胞冷冻解冻后的孵育液中添加凋亡抑制剂Z-VAD-FMK,通过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早期凋亡、胚胎发育和相关基因表达等研究Z-VAD-FMK对冷冻后卵母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1)冷冻后线粒体膜电位(0.91)与新鲜卵母细胞(1.33)相比显著降低,添加Z-VAD-FMK显著提高了线粒体膜电位(1.19);(2)冷冻后卵母细胞的早期凋亡率(57.65%)与新鲜卵母细胞(8.37%)相比显著升高,存活率(61.45%)、孤雌激活卵裂率(13.18%)和囊胚率(3.10%)与新鲜卵母细胞(98.97%、89.41%和41.40%)相比显著下降,冻后孵育液中添加Z-VAD-FMK处理能显著降低其早期凋亡率(32.82%),并显著提高其存活、孤雌激活卵裂和囊胚的发育能力(73.21%、39.83%和10.79%);(3)冷冻后死亡受体途径和线粒体途径中促凋亡基因表达显著增加,抗凋亡基因表达显著降低,加入Z-VAD-FMK后促凋亡基因表达显著下降,抗凋亡基因表达显著增加。总之,在冻后孵育液中添加凋亡抑制剂Z-VAD-FMK能提高卵母细胞膜电位水平,降低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提高冻后猪卯母细胞体外发育能力的目的。

  • 相关文献

[1]玻璃化快速冷冻仪在猪MⅡ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中的应用. 徐利,戴建军,张廷宇,吴彩凤,李维杰. 2014

[2]猪MII期卵母细胞冷冻前后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 戴建军,吴彩凤,张树山,孙玲伟,陈亚宁,张德福. 2019

[3]猪卵母细胞、胚胎玻璃化冷冻初步研究. 张德福,刘东,王邵凯,王少兵,芮荣,汤琳琳. 2005

[4]紫杉醇在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中的作用探讨. 王磊,杨山亭,戴建军,吴彩凤,张廷宇,张德福. 2010

[5]猪MⅡ期卵母细胞冷冻前后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 戴建军,吴彩凤,张树山,孙玲伟,陈亚宁,张德福. 2019

[6]猪MII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后的凋亡途径研究. 吴彩凤,戴建军,钮莹芳,张树山,陈亚宁,张德福. 2017

[7]玻璃化快速冷冻仪(Vit-Master)在猪MⅡ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中的应用研究. 徐利,戴建军,吴彩凤,张树山,张廷宇,张德福. 2013

[8]哺乳动物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陈亚宁,钮莹芳. 2015

[9]猪胚胎开放式拉长细管玻璃化冷冻保存研究. 张德福,刘东,吴华丽,郑筱峰,王昭凯,王少兵. 2006

[10]猪胚胎的OPS玻璃化冷冻. 张德福,刘东,吴华丽,郑筱峰,王昭凯,王少兵. 2007

[11]影响猪胚胎玻璃化冷冻的若干因素. 张德福,戴建军,吴彩凤,吴华莉,刘东,杨宇,张廷宇,刘伟,殷方芝,王少兵,王昭凯. 2011

[12]猪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的优化. 张德福,戴建军,吴彩凤,吴华莉,刘东,杨宇,张廷宇,刘伟,殷方芝,王少兵,王昭凯. 2009

[13]白藜芦醇处理对猪孤雌激活囊胚抗冻能力的影响. 陈亚宁,吴彩凤,张树山,张德福,戴建军. 2017

[14]玻璃化冷冻对猪孤雌激活囊胚中细胞凋亡的影响. 陈亚宁,吴彩凤,戴建军,张树山,钮莹芳,张德福. 2017

[15]基于Smart-seq2探究玻璃化冷冻对猪孤雌激活囊胚基因表达的影响. 杨柏高,龙熙,张亮,徐皆欢,戴建军,赵学明,潘红梅. 2024

[16]猪冷冻精子的细胞凋亡及凋亡途径初步研究. 王昕,戴建军,吴彩凤,张树山,吴鋆龙,张德福. 2015

[17]不同直径卵泡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陈晓宇,李青旺,胡建宏,王立强,张德福,卜书海,韩增胜. 2004

[18]猪细胞核移植中卵母细胞激活方法的研究进展. 刘东,张德福. 2002

[19]猪卵母细胞冷冻保存研究. 张德福,朱良成,刘东,芮荣,汤琳琳,项智峰. 2006

[20]猪卵母细胞电激活参数的研究. 张德福,Karl Schellander.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