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秸秆还田下化肥减施对苏北地区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晏军 1 ; 王伟义 1 ; 李斌 1 ; 李亚芳 1 ; 蒋润枝 1 ; 沈明晨 1 ; 王春云 1 ; 崔必波 1 ;

作者机构: 1.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洋试验站

关键词: 秸秆还田;化肥减施;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氮素吸收

期刊名称: 中国土壤与肥料

ISSN: 1673-6257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74-8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探究秸秆还田后化肥减施的响应机制,为苏北地区水稻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当地常规施肥(T1,氮肥的基肥、分蘖肥、穗肥质量比为7∶2∶1)、不同类型肥料减量20%(T2、T3和T4,氮肥的基肥、分蘖肥、穗肥质量比为5∶3∶2)和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水稻生长、产量、品质、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苏北地区稻麦轮作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下水稻分蘖盛期T1处理群体茎蘖数量(486.2×104个·hm-2)最高,且更有利于花前干物质的积累,积累率达到68%。化肥减施20%下,T4处理的群体茎蘖数最低,但是其成穗率最高,为86.4%,显著高于T1处理;T2、T3和T4处理的花前干物质积累量、总积累量和花后积累率与T1相比均无显著差异,T4处理更有利于花前干物质的转运,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高达42.7%以上。在产量构成方面,T2、T3和T4处理实际产量均有所增加,T4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12.6%和11.2%,其主要原因在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提高。从水稻品质来看,CK显著降低了稻米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T4处理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T1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各施肥处理间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成熟期各处理水稻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在籽粒部分占比达到60%以上,T3处理氮素积累量表现为最高,T2和T4处理的籽粒和茎叶氮素积累量相较T1处理均无显著差异。T2、T3和T4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均高于T1,T4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高于T1、T2和T3。收获后T1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量最高,化肥减施20%会减少田间氮素养分残留量。总体而言,苏北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化肥减施20%(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质量比为5∶3∶2),不会影响当季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且50%水溶性有机硅缓释肥配施50%氮肥有助于增产,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稻田养分残留。

  • 相关文献

[1]适宜缓释肥用量优化油菜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 陶玥玥,孙灵湘,张建栋,王海候,孙华. 2023

[2]紫云英联合稻秸还田下化肥减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周影,王琳,魏启舜,郭成宝,殷宏宝,周学珍. 2023

[3]不同麦秸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常勇,黄忠勤,周兴根,孙克新,周涧楠,丁震乾,王波,李小珊. 2018

[4]不同麦秸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常勇,黄忠勤,周兴根,孙克新,周涧楠,丁震乾,王波,李小珊. 2018

[5]稻秸还田与播后镇压对稻茬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顾克军,张斯梅,顾东祥,张传辉,石祖梁,许博,杨四军. 2015

[6]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及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高俊,汪慧泉,顾东祥,张斯梅,张传辉,顾克军. 2023

[7]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大蒜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陆信娟,刘灿玉,樊继德,赵永强,张碧薇,史新敏,杨青青,葛洁,杨峰. 2022

[8]小麦宽空幅冬季培肥的产量表现、经济效益及化肥减施效应研究. 刘建,魏亚凤,杨美英,薛亚光,汪波,李波. 2015

[9]不同化肥减施模式对机插粳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周志宏,韩笑,石吕,阚建鸾,苏建平,刘建,薛亚光. 2022

[10]适雨灌溉下氮肥运筹对水稻光合特性、氮素吸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晏军,吴启侠,朱建强,张露萍. 2019

[11]麦秸还田下生活污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徐珊珊,刘绪,薛利红,侯朋福,刘雅文,王绍华,杨林章. 2018

[12]不同栽培方式下“甬优8号”的产量表现与干物质积累特征. 王文青,王冬明,顾俊荣. 2017

[13]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李东升,温明星,蔡金华,曲朝喜,陈爱大. 2015

[14]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菜产量形成与花后氮素积累运转比较. 孙华,黄萌,陈培峰,张建栋,乔中英,宋英,沈明星. 2016

[15]适雨灌溉下不同施肥模式对机插稻稻田水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晏军,吴启侠,朱建强,张露萍. 2020

[16]国审小麦新品种‘徐麦2023’生理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王静,冯国华,易媛,刘东涛,刘静,刘立伟,马红勃. 2021

[17]国审小麦新品种'徐麦2023'生理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王静,冯国华,易媛,刘东涛,刘静,刘立伟,马红勃. 2021

[18]氮钾配施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郭小丁,谢一芝. 2012

[19]3个杂交稻组合产量构成与干物质积累的比较. 孙加祥,朱庆森,杨建昌,曹小俊. 2002

[20]栽插苗数对4个高产粳稻品种冠层、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柯希欢,李霞,仲维功,范方军.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