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寒地多年生小麦的选育与细胞遗传学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海滨 1 ; 张延明 1 ; 史春龙 1 ; 闫小丹 1 ; 田超 1 ; 厉永鹏 1 ; 李集临 1 ;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省分子细胞遗传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多年生小麦;形态特征;细胞遗传学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2 年 38 卷 08 期

页码: 1378-138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杂交方法获得八倍体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对该杂交后代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细胞遗传学分析。杂交当代结实率为10%~39%;F1表现为两亲中间型,多年生,抗小麦多种病害,生长的第2和第3年结少量种子,结实率为2%~3%;F2分离复杂,出现八倍体小偃麦类型和中间偃麦草类型的多年生材料;F3和F4代出现一些普通小麦类型的多年生小麦,表现多分蘖、多小穗、抗病、抗寒。F1根尖有丝分裂中发现49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形成14~17个二价体和4~21个单价体;而F2和F3代减数分裂时形成14~21个二价体和9~17个单价体。杂种后代结实率逐代恢复。F1植株已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生长5年。从F4代中获得了4个植株高大(140cm)、分蘖丰富(60个以上)、小穗多(25~30个)的饲草型多年生小麦株系,它们不仅具有良好的刈割再生能力,而且兼抗多种病害,抗寒性好,草质与中间偃麦草相似。还获得了一些普通小麦类型的多年生株系,有待进一步改良。这些结果为多年生小麦的遗传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信息和材料基础。

  • 相关文献

[1]越冬小黑麦材料的创制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杨军丽,郎旭,张延明,张举梅,赵海滨,金慧,吴玉娥,王晓萍. 2020

[2]六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 宋维富,赵蕾,赵海滨,张延明,李集临. 2014

[3]“远中”号小偃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祁适雨,肖志敏,辛文利,孙连发,张延滨,何孟元,卜秀玲,韩方普,辛志勇,马有志. 2001

[4]十个八倍体小偃麦的细胞学鉴定和染色体构成分析. 亓晓蕾,鲍印广,李兴锋,钱兆国,王瑞霞,吴科,王洪刚. 2017

[5]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及其优良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 王黎明,林小虎,赵逢涛,王洪刚. 2005

[6]小麦微卫星标记在中间偃麦草中通用性研究. 王黎明,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 2007

[7]寒地多年生麦草新种质的形态学分析与细胞学检测. 陈平,何莉,尚晨,李佶恺,张海玲,李集临,张延明. 2017

[8]小麦种质资源SNTE0537与原始亲本叶表皮微观形貌特征的比较. 林小虎,陈于和,张志雯,秦素平,周印富,东方阳,王洪刚. 2009

[9]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 王黎明,林小虎,赵逢涛,郑晓雯,高居荣,李兴峰,王洪刚. 2005

[10]小偃麦种质系SN0606的形态学和细胞学分析. 王黎明,王合坚,李萍,王洪刚. 2007

[11]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不亲合性和不育性的探讨. 李春宇,周璇,闫小丹,赵海滨,李集临,张延明. 2014

[12]中间偃麦草种质改良及基因组学育种研究进展. 蒋勃,张淑欣,王惠,史玥,李紫琪,朱蕾,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李新玲,张延明. 2020

[13]小偃麦的创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程舒唯,王惠,赵心宇,于晓宁,高岐玉,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丁佳蕊,张会新,张延明. 2023

[14]偃麦草与小偃麦染色体组构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在Ⅴ.硬粒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及回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韩方普,张延滨,李集临,祁适雨,肖志敏,辛文利. 1993

[15]“远中”号小偃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祁适雨,肖志敏,辛文利,孙连发,张延滨,何孟元,卜秀玲,韩方普,辛志勇,马有志. 2000

[16]黑龙江腐烂茎线虫群体的分离和鉴定. 张淑玲,李惠霞,徐鹏刚,刘永刚,于洪涛,刘向. 2019

[17]寒地水稻潜叶蝇的发生与防治. 苍安平. 2014

[18]“实践八号”卫星搭载羊草的诱变效应及变异研究. 潘多锋,张月学,王建丽,高超,张瑞博,李道明,申忠宝,王德利,刘录祥. 2015

[19]神奇的多功能植物——菊芋. 潘红丽. 2007

[20]神奇的多功能植物-菊芋. 潘红丽.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