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冬小麦粒叶比杂种优势及遗传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世平 1 ; 杨玉景 1 ; 阎翠萍 1 ; 靖金莲 1 ; 王随保 1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关键词: 冬小麦;粒叶比;杂种优势;遗传效应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1672-1810

年卷期: 2007 年 8 卷 02 期

页码: 205-208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用9个冬小麦品种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20个杂交组合,对小麦粒叶比的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粒叶比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亲本的粒叶比差异及杂交互作均对F1代产生遗传差异,该试验中石6021、农大99260080等的一般配合力较大,石6021×农大99260080、鲁麦14×济南17等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大,产生了较强的杂种优势;粒叶比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但以加性效应为主,其遗传决定度达87.65%,狭义遗传力为64.71%;在高粒叶比品种选育上应重视高粒叶比亲本筛选利用和杂交后代的早代选择。

  • 相关文献

[1]冬小麦粒叶比遗传效应分析. 靖金莲,阎翠萍,杨玉景,李世平. 2007

[2]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遗传分析. 曹亚萍,张明义,宁东贤,范绍强. 2007

[3]冬小麦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武计平,许钢垣,仇松英,逯腊虎,孟兆平,韩新萍. 2001

[4]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王玉斌,逯腊虎,武计萍,张婷,李大鹏. 2014

[5]几个冬小麦品种穗叶距的遗传研究. 曹亚萍,王娟玲,张明义,范绍强,乔合心. 2000

[6]冬小麦沉降值配合力分析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李国强,武计萍,仇松英,逯腊虎,陈爱萍,许钢垣,孟兆萍. 2004

[7]冬小麦杂种F_2优势研究. 张明义,孙其信. 1999

[8]冬小麦种质株高杂种优势及遗传研究. 李世平,张新平,田玉凤. 2003

[9]冬小麦穗叶距的杂种优势及遗传特性研究. 刘桂芳,曹亚萍,张明义,乔合心. 1999

[10]冬小麦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与利用研究. 武计萍,许钢垣,仇松英,逯腊虎,韩新萍. 2001

[11]冬小麦种质株高杂种优势及遗传研究. 张新平,田玉凤,李世平. 2003

[12]小麦粒叶比及其相关性状遗传研究. 张红芳. 2005

[13]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杨六六,刘惠民,曹美莲,李朋波,王娇娟,陈耕. 2009

[14]小麦核质杂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效应分析. 张彦芹,周小梅,乔燕祥,张冬梅,梁改梅,双志福. 2007

[15]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郑海泽,曲运琴,乔玲,张红芳,姚勇. 2018

[16]玉米灌浆特性的遗传研究. 任义忠,王满富,李洪,张银牛,张志炼. 1993

[17]甘蓝耐热性遗传效应分析. 康俊根,翟依仁. 2003

[18]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评估. 凌亮,许晶,刘虹,李素玲,车星星. 2014

[19]玉米无叶舌种质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魏宏斌,邓利爱,郭锐,戴国富,卜鸿吉. 2014

[20]高粱杂种优势退化原因及解决方法. 李燕,顾蓉.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