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拟穴青蟹池塘育苗生物饵料的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齐计兵 1 ; 乔振国 2 ; 顾孝连 2 ; 马凌波 2 ; 沈昂绿 2 ;

作者机构: 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拟穴青蟹;轮虫;桡足类;变态成活率;池塘育苗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15 年 43 卷 04 期

页码: 233-23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围绕以轮虫、桡足类为饵料系列的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池塘育苗方式替代传统的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系列的工厂化育苗方式,以降低育苗成本这一主题,采用实验室研究与生产性试验相结合的形式,探讨了轮虫、桡足类作为不同发育阶段拟穴青蟹溞状幼体饵料的效果及其转换时机、适宜密度等与拟穴青蟹池塘育苗相关的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拟穴青蟹池塘育苗中,轮虫和桡足类可以成为拟穴青蟹溞状幼体至大眼幼体阶段良好的食物源,2种饵料的理想转换期为溞状幼体Ⅲ期(Z3)阶段;Z3-Z4阶段,3 ind/m L小规格桡足类密度组的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优于其他规格桡足类密度组及卤虫对照组;Z4-M(大眼幼体)阶段,5 ind/m L大规格桡足类密度组的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优于其他规格桡足类密度组及卤虫对照组;通过适当加大饵料密度的方式可以提高小规格桡足类对拟穴青蟹后期幼体(Z4-M)的变态成活率。因此,Z3投喂小规格桡足类,Z4及以后投喂大规格的桡足类,采取人工补充投喂的方式将投喂后的桡足类密度控制在5 000 ind/L左右,是拟穴青蟹池塘育苗获得成功的关键。池塘育苗生产性试验共收获大眼幼体20万ind,Z1-M的成活率为13.3%。

  • 相关文献

[1]光照强度对拟穴青蟹幼体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张胜负,蒋科技,顾孝连,乔振国. 2011

[2]不同饵料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ian后期幼体变态及成活率的影响. 陈凯,乔振国,王朝新. 2010

[3]广东池塘培育条石鲷仔、稚、幼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 区又君,李加儿,艾丽,谢菁. 2014

[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急慢性毒性效应. 王晶,庄昀筠,陈洪举,陈畅,毛雪微,刘光兴. 2019

[5]象山港浮游动物桡足类群落季节变化. 杜秀宁,王云龙,陈涛,廖勇. 2013

[6]El Nio/La Nia影响下北部湾海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与多样性. 廖秀丽,杜飞雁,李纯厚. 2011

[7]颗粒直链藻水华生消对婆罗异剑水蚤(桡足类)种群动态的影响. 马增岭,高倩,赵敏. 2014

[8]El Ni(n)o/La Ni(n)a影响下北部湾海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与多样性. 廖秀丽,杜飞雁,李纯厚. 2011

[9]珠江三角洲河网桡足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高原,赖子尼,曾艳艺,杨婉玲,王超,刘乾甫. 2015

[10]方斑东风螺肉壳分离病病因的初步研究. 王建钢,乔振国. 2011

[11]在轮虫培养中用敌百虫杀灭桡足类的试验. 王建钢,乔振国,于忠利. 2006

[12]象山港特定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物种年际及季节变化. 杜秀宁,王云龙. 2014

[13]湛江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周年变化. 龚玉艳,张才学,陈作志,叶丽娣,陈伟杰,王伟荣,孙省利. 2015

[14]桡足类浮游动物细胞膜与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结合研究. 冯书营,黄倢,张士璀. 2005

[15]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优势种聚集特征的研究. 徐兆礼,王云龙,袁骐,蒋玫,陈亚瞿. 1999

[16]轮虫在生态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 沙婧婧,戴媛媛,潘玉龙,李娟,徐兆东,张继民. 2018

[17]不同饵料培养的轮虫对假睛东方Tui仔鱼脂肪酸的影响. 龚小玲,段晓英. 1999

[18]轮虫高密度循环水培育装置的研究. 宋德敬,王秉心. 2005

[19]添加外源益生菌对大菱鲆育苗生物饵料菌群结构的影响. 于永翔,姜燕,张正,王印庚,景亚运,廖梅杰,薛良义. 2017

[20]越冬池与非越冬池培育夏花鱼种效果的对比. 李池陶,王超,张睦.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