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海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的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迪 1 ; 兰进好 2 ;

作者机构: 1.海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

关键词: 玉米;穗部性状;遗传变异;相关分析

期刊名称: 广东农业科学

ISSN: 1004-874X

年卷期: 2013 年 40 卷 17 期

页码: 10-1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分析重要穗部性状间的相关性。以组合HN4×QN17自交衍生形成的包括287个家系的F2∶3群体及其相应的亲本作为试验材料,按照随机区组排列进行田间试验。应用Excel2003和DPS2000对9个主要穗部性状数据资料进行变异特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呈双向超亲分离,9个穗部性状变异系数的大小两试验点(海南三亚和山东青岛)具有较好一致性,性状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秃尖长>穗粒重>行粒数>穗长>百粒重>穗行数>穗轴粗>穗粗>出籽率;除秃尖长外,穗粒重与其他7个性状均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穗粒重与各性状的相关性大小顺序依次为行粒数>穗长>穗粗>百粒重>穗轴粗>出籽率>穗行数。说明秃尖长、穗粒重、行粒数、穗长性状变异系数大,在分离世代中有较广泛的选择空间;秃尖长与穗长、穗轴粗与穗粗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性,在育种实践中同步改良这些性状有一定难度;穗行数与行粒数、穗行数与穗粗性状间的显著正相关性,在育种中同步提高这些有利性状是可行的。穗部性状间的变异规律和关联性可为该组合二环系选育中性状的取舍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 相关文献

[1]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过程中遗传变异的AFLP分析. 刘迪,霍纳新,张立芳,贾继增. 2012

[2]柔嫩艾美耳球虫海南株3-1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张艳,刘海隆,曹宗喜,林哲敏,谭树义. 2014

[3]鸡柔嫩艾美耳球虫HN株SO7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张艳,刘海隆,曹宗喜,林哲敏,谭树义,邢漫萍. 2016

[4]法国番鸭生长性能测定及其相关分析. 顾丽红,徐铁山,刘志勇,陈积坤,林哲敏. 2018

[5]22种山栏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杨国峰,杨勇,钟兆飞,黄春燕,王波,唐清杰. 2018

[6]玉米温敏核雄性不育育性转换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汤继华,赫忠友,陈伟程,谭树义,谢惠玲,李永亮. 2003

[7]不同品种玉米对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效应. 雷菲,谭皓,肖彤斌,符传良,刘国彪,张冬明,吴宇佳,张文. 2020

[8]优质高产糯玉米琼白糯1号的选育. 林力,唐力琼,王敏芬,白翠云,侯本军,肖云,林昊. 2020

[9]两种药剂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田间效果评价. 吕延超,秦双,彭正强,吉训聪. 2020

[10]套种玉米对甘蔗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 侯本军,林力,王敏芬,白翠云. 2012

[11]40%益锄悬浮剂防除玉米地杂草试验研究. 吉训聪,何凡,肖敏,陈胜,容向群. 2005

[12]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配合力的改良效果. 库丽霞,孟庆雷,侯本军,李家富,刘海静,陈彦惠. 2012

[13]新型肥料Entec26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玉米的增产效果. 杜安刚,巨晓棠,张福锁,陈拉,谢良商. 2003

[14]玉米“黄金”群体产量等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评价研究. 刘海英,库丽霞,李家富,侯本军,张君. 2012

[15]利用SSR标记分析12个玉米群体的遗传关系. 赵瑞芳,侯本军,库丽霞,吴连成,孟庆雷,陈彦惠. 2012

[16]蔗地套种玉米对甘蔗的影响及套种栽培技术. 侯本军,白翠云,林力,王敏芬. 2012

[17]玉米温敏型雄性不育性的生态学研究. 赫忠友,谭树义,林力,洪德开,白翠云,吴景锋,高群英,田志国. 1999

[18]益锄防除玉米地杂草试验报告. 吉训聪,吴清芳,王运勤,肖敏. 2005

[19]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分析. 杨爽,库丽霞,孟庆雷,侯本军,李家富,张君,陈彦惠.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