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可溶性有机碳在紫色土中的吸附及影响因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太魁 1 ; 杨小林 2 ; 寇长林 1 ; 张香凝 1 ; 郭战玲 1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2.河南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紫色土;可溶性有机碳(DOC);吸附;影响因素

期刊名称: 生态环境学报

ISSN: 1674-5906

年卷期: 2016 年 25 卷 11 期

页码: 1836-184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过程,研究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对正确阐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化特征以及污染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紫色土为实验材料,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紫色土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吸附特征,并分析了温度、磷酸盐、铁盐和有机质与DOC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对DOC的吸附量与DOC添加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分配系数看,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对DOC的吸附亲和力呈现降低趋势,5、15、25和35℃下,土壤对DOC的平均吸附率分别为26.38%、22.68%、19.98%和19.42%,其淋失迁移问题值得被重视。磷酸盐能抑制土壤对DOC的吸附,铁盐则促进土壤对DOC的吸附。有机质是影响土壤DOC吸附量的重要因素,用H_2O_2去除土壤部分有机质后,土壤对DOC的吸附量明显增大。

  • 相关文献

[1]紫色土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解吸特征. 李太魁,王小国,朱波. 2012

[2]紫色土坡耕地可溶性有机碳淋失特征. 李太魁,杨小林,花可可,寇长林. 2018

[3]提取方法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测定结果的影响. 李太魁,郭战玲,寇长林,吕金岭,张香凝,杨小林. 2017

[4]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2013

[5]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研究. 杨小林,花可可,李义玲,李太魁. 2019

[6]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2012

[7]胺肟修饰MIL-53(Fe)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铀的吸附性能研究. 陈方,张康,朱琦琦,罗佳琦,彭国文. 2021

[8]土壤对硫的吸附特性与田间施硫推荐. 焦有,孙克刚,郭中义. 1999

[9]氟的土壤地球化学. 焦有,宝德俊,尹川芬. 2000

[10]核桃壳基生物炭对水中阿特拉津的吸附研究. 鲍晨宁,柴涛,刘清浩,冷嘉鹏,刘红彦,郭金春,王震,雷瀚. 2022

[11]菜地土壤营养障碍分析与合理施肥研究. 焦有,皇甫湘荣,王英,孙克刚. 1999

[12]长期不同施肥潮土对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征. 吕艳超,申华平,周世伟,王小利,张水清,邸佳颖,黄绍敏. 2017

[13]烟叶成熟度与品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刘素参,欧明毅,马坤,杨大庆,腊贵晓,宋保罗. 2016

[14]乡村振兴战略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偏好、意愿及诉求. 杜涛,孟瑶,滕永忠,孟俊杰,王瑛. 2020

[15]河南省农作物最大光能利用率综合评估与时空特征分析. 孟琪,王来刚,秦奋,张喜旺,刘莎. 2018

[16]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 马秉南. 2020

[17]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德胜,白瑞英,乔奇,田雨婷,王永江,王爽,张振臣. 2021

[18]猪肉品质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袁艳枝,邓文,金瑶瑶,李文嘉,李绍钰. 2020

[19]地方猪优良肉质性状及影响因素. 郭红霞,王璟,邢宝松,曹海. 2019

[20]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8县为例. 孟俊杰,田建民,王静,杜涛,上官彩霞.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