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分子和表型性状的大豆骨干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秦君 1 ; 张孟臣 1 ; 陈维元 2 ; 常汝镇 3 ; 邱丽娟 3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

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微卫星标记;遗传背景;遗传多样性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13 年 28 卷 01 期

页码: 19-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绥农14是集优质、高产、抗病、广适应性于一身的大豆优良品种,对绥农14系谱亲本进行分子和表型的遗传基础解析,为有目的地选择杂交亲本拓宽遗传基础提供理论指导。利用包含有生长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固氮性状在内的50个表型性状和550个微卫星位点对绥农14系谱亲本进行分析。550个SSR位点共检测出等位变异1 494个,平均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为2.716 4,平均PIC值为0.445 0,其中30个多态性高的位点可作为评价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重要位点;连锁群C1的多态性位点比例最高为0.961 5,连锁群A2的保守片断最多为11个,构建绥农14系谱亲本的指纹图谱最少需2个位点。50个表型性状共检测到等位变异255个,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变异为5.1个,平均PIC值为0.683 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在80.1%以上,分析每个主成分的组成发现,产量性状、生长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固氮性状在分析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时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行每一类性状的主成分分析,选出重要性状作为大豆综合性状考察的主要指标。基于SSR的UP-GMA聚类结果与基于农艺数据的UPGMA聚类结果的相关系数仅为0.393 0,2种聚类方法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因此,在进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时应将分子数据分析与表型性状解析相结合。

  • 相关文献

[1]大豆抗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王振东,陈超力,于佰双,李进荣,王惠. 2010

[2]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敏,关博文,杨学,陈庆山,张睿,武小霞,金慧,吴玉娥. 2021

[3]应用SNP精准鉴定大豆种质及构建可扫描身份证. 魏中艳,李慧慧,李骏,Yasir A.Gamar,马岩松,邱丽娟. 2018

[4]俄罗斯远东及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张宏纪,孙岩,刘东军,郭怡璠,刘文林,杨淑萍,张睿,张举梅,李小红,阳小凤,黄山. 2017

[5]基于产量相关性状SSR分子标记的大豆杂种优势群划分. 雷蕾,关哲允,曹士亮,王玉民,林春晶,彭宝,刘鹏,赵丽梅,李志刚,张春宝. 2022

[6]俄引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及分子ID的构建. 郭怡璠,张宏纪,张举梅,孙岩,刘东军,刘文林,闫文义,耿宏伟,杨淑萍. 2016

[7]超早熟芽豆新品种黑科77号的选育及应用. 韩德志,闫洪睿,张雷,鹿文成,梁吉利,闫晓飞,贾鸿昌. 2021

[8]不同遗传背景下稻瘟病菌致病性对比分析. 马军韬,张国民,辛爱华,张丽艳,邓凌韦,王永力,王英,任洋,宫秀杰,葛选良,杨秀峰. 2015

[9]十五期间克字号小麦品种选育特点的研究. 邵立刚,王岩,李长辉,迟永芹,马勇,车京玉,高凤梅. 2005

[10]一个新的水稻叶绿素缺失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黄晓群,王平荣,赵海新,邓晓建. 2007

[11]春小麦空间诱变后代的变异研究. 郭怡璠,张宏纪,刘文林,孙岩,刘东军,耿宏伟,杨淑萍. 2014

[12]微卫星分子标记在黑龙江省水稻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肖佳雷,辛爱华,张国民,马军韬,尹静,张成亮,孟英. 2007

[13]咪唑乙烟酸药害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Huang Chunyan,黄春艳,Wang Yu,王宇. 2011

[14]黑龙江省大豆和向日葵核盘菌的致病性分化. 石凤梅,孟庆林,马立功,刘佳,李易初,张匀华. 2013

[15]不同尿素混施对大豆生理指标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Zhu Baoguo,朱宝国,Zhang Chunfeng,张春峰,Yu Zhonghe. 2012

[16]外源DNA直接导入(DIED)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 雷勃钧. 2002

[17]多元中微肥对大豆农艺性状、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Zhu Bao-guo,朱宝国,ZHANG Chun-feng,张春峰,Meng Qing-ying. 2014

[18]黑龙江省大豆施硫效果的研究. 申惠波. 1999

[19]施肥对大豆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李忠杰,王春艳,王连敏,王立志,刘功. 2006

[20]外源DNA直接导入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 雷勃钧,钱华,李希臣,刘昭军.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