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因子的环境模型解析及生态特征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吕川根 1 ; 宗寿余 1 ; 胡凝 2 ; 邹江石 1 ; 姚克敏 2 ; 唐卫亚 2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关键词: 两优培九;粒重;气候;模型;生态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08 年 34 卷 12 期

页码: 2202-220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对气候的反应和生态适应性,用2006年和2007年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29点次的田间种植试验资料,将粒重解析为谷粒长、宽、厚和比重4个因子,组建了谷粒面积(S)、厚度(H)和比重(ρ)的环境预测模型。相关分析表明,谷粒面积S的影响期在颖花分化期(III~IV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VI~VII期),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子,有利于谷粒长度和宽度发育的日平均气温(T)为27~29℃,最高气温(Tmax)34℃,最低气温(Tmin)24℃。谷粒厚度H与抽穗后1~30d的Tmax呈二次曲线关系,与T呈负相关。谷粒比重ρ与日照时数(SH)呈正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10d;与Tmax呈负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30d。有利于增加ρ的气象指标是SH达到8h,Tmax低于30℃。用1951—2002年的气候资料模拟计算了95个地区的两优培九千粒重,按7个水稻生态区归纳,平均值变化在25.93~28.01g之间。千粒重的区域分布明显随纬度而递增,由于地形影响,在湘、赣、粤北地区还表现出一定的经向影响。晚季稻的千粒重则比早季稻高1.39g。幼穗分化期的温度和灌浆结实期的温度、日照时数是造成两优培九粒重区域和季节特征的主要生态原因。

  • 相关文献

[1]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率变异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宗寿余,吕川根,姚克敏. 2008

[2]两系法杂交稻安全制种的水热传输模型及其应用. 胡凝,吕川根,姚克敏,夏士健. 2006

[3]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功能叶抗氧化系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刘少华,陈国祥,胡艳,吕川根,吴国荣,杨艳华. 2004

[4]水稻两优培九株型特征研究. 邹江石,姚克敏,吕川根,胡雪琼. 2003

[5]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构成及其生态关联. 邹江石,李义珍,吕川根. 2008

[6]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生物学特性及主要配套技术. 邹江石,吕川根,姚克敏,胡凝. 2008

[7]利用SSR标记检测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种子的纯度. 胡兴雨,黄犀,陈忠明,王伟民,张红生. 2006

[8]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种子纯度幼苗鉴定方法初探. 戴剑,陈敏,张继红,张美娟. 2002

[9]两优培九稻曲病的发生及其与抽穗后温湿度的关系. 吕川根,宗寿余,姚克敏. 2003

[10]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选育及其栽培特性. 邹江石,吕川根,王才林,郑克武,宗寿余,赵凌,孙永华. 2003

[11]两系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和65396的光合形态特征研究. 姚克敏,邹江石,王志南,顾显跃. 2000

[12]两优培九种子纯度的RAPD快速鉴定. 陈忠明,王秀娥,赵彦,杨开晴. 2003

[13]两优培九关键期的气象指标与气候适应性分析. 姚克敏,吴春刚,马文静,邹江石,吕川根. 2001

[14]两优培九与其亲本剑叶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王娜,陈国祥,吕川根. 2004

[15]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其种植区域规划. 邹江石,吕川根,胡凝,李义珍,姚克敏. 2008

[16]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旱育秧苗期抗氧化系统活性的研究. 周泉澄,陈国祥,陈利,王建安,张成军,吕川根. 2005

[17]两优培九剑叶衰老过程光合膜功能及蛋白质复合物的变化. 叶露幻,沈唯军,郑宝刚,宋涛,陈国祥,吕川根. 2013

[18]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 吕川根,李霞,陈国祥. 2017

[19]镉胁迫下杂交稻2品种幼苗的抗性及镉含量的差异. 王贵民,陈国祥,陈利,王建安,吕川根. 2004

[20]两优培九纯度的早期形态诊断. 漆庆明,孙龙泉,姚克敏.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