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于洋 1 ; 朴炫春 2 ; 吴松权 2 ; 孙丹 3 ; 刁艳玲 3 ; 廉美兰 2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2.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关键词: 平贝母;培养体;淀粉酶;同工酶;酶活性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0 年 26 卷 07 期
页码: 52-5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以平贝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组培平贝母培养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培养体的淀粉酶同工酶及其活力的变化,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贝母器官发生机理和以后的分子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各培养体的淀粉酶同工酶在Rf=0.167处产生了平贝母α-淀粉酶的特征性酶带,在Rf=0.250时,4个时期都有浅蓝色的R-淀粉酶的表达;而β-淀粉酶酶带在小鳞茎膨大阶段进行表达,而在其他3个时期没有该酶的表达。在淀粉酶活力方面,培养体内总淀粉酶活力整体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不同发育时期的α-淀粉酶变化趋势与总淀粉酶变化趋势相似,其活力始终高于β-淀粉酶,推测α-淀粉酶在组培平贝母不同发育时期培养体的淀粉代谢中作用比较重要。
- 相关文献
[1]组培平贝母形态转变过程中同工酶变化的研究. 孙丹,朴炫春,刁艳玲,于洋,钱春荣,廉美兰. 2010
[2]组培平贝母形态转变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变化的研究. 孙丹,朴炫春,刁艳玲,高日,于洋,廉美兰. 2010
[3]不同培养阶段的组培平贝母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研究. 于洋,朴炫春,孙丹,钱春荣,宫秀杰,廉美兰. 2010
[4]黑龙江省平贝母栽培技术. 张树权,李岑,陈晶,胡莹莹,康庆华,吕志群. 2019
[5]平贝母鳞茎腐烂病病原菌鉴定和药剂筛选. 王爽,李新民,刘春来,杨帆,刘亮,刘博. 2020
[6]文心兰原球茎生长和分化过程中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尤海波. 2012
[7]5个国外玉米基本种质群体的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分析. 于洋,王振萍,钱春荣,宫秀杰,牛艳凯,孙丹,郑大浩. 2011
[8]病毒病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及其F_1代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分析. 陈怡,栾晓燕,黄承运,谷秀芝,杜维广,张桂茹,满为群,刘丽君. 1993
[9]玉米DNA导入水稻变异后代的研究. 王永斌,赵远玲,闫丽娟,孟庆勇,王广金. 2011
[10]GA_3对快速生长期亚麻POD同工酶影响的研究. 赵东升. 2009
[11]大豆与灰斑病菌互作早期防卫酶及可溶性蛋白的表达特征. 高学文,杨春,樊建坤,丁俊杰,郑天琪,马淑梅. 2003
[12]同工酶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刘昭军,李希臣. 2001
[13]外源DNA导入大豆后代种皮颜色变异的过氧化物酶分析. 卢翠华,雷勃钧,尹光初,周思君,钱华,李希臣. 1992
[14]空间诱变对蒙农杂种冰草同工酶谱带的影响效应研究. 董扬,李旭业,梁虹,曲忠诚,许健,赵索,李馨园,于海林,李波. 2014
[15]辐射选育小麦易位系的研究. 孙光祖,陈义纯,张月学,尚志敏,王广金,阎文义,唐凤兰. 1990
[16]外源DNA导入栽培大豆其后代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 卢翠华,雷勃钧,尹光初,周思君,张开旺,钱华. 1991
[17]密度对高淀粉玉米品种产量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赵索,樊景胜,连永利,曲忠诚,徐婷,李青超,武琳琳,董扬,赵蕾. 2017
[18]S-ABA对甜菜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洛育,李彩凤,赵东升,王瑞,王玉波,马凤鸣. 2006
[19]秸秆培肥对风沙土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滕险峰,魏自民,李成. 2003
[20]土层置换对马铃薯叶片酶活性及晚疫病的影响. 张丁,苍真名,白雪静,王秋菊,刘峰,高中超,焦峰,翟瑞常.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大麦抗蠕孢叶斑病遗传资源鉴定及主要抗病类型分析
作者:苟金玉;孙丹;尚佳薇;童朝阳;徐晓伟;王凤涛;冯晶;侯璐;蔺瑞明
关键词:大麦;叶斑病;生育期;苗期抗性;成株抗性;全生育期抗性
-
紫穗槐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2)基因的克隆及抗旱性功能验证
作者:张艺腾;管清杰;于洋;郝玉波;姜宇博;宫秀杰;吕国依;钱春荣
关键词:紫穗槐;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干旱;转基因;烟草
-
东北春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的分子检测及其抗性分析
作者:唐婧泉;刘文林;孙岩;杨淑萍;李禹尧;孙丹;王翔宇;张宏纪
关键词:小麦;Sr31基因;分子标记;1BL/1RS易位系;田间抗病性
-
优质食用大麦青稞新品种-龙稞2号
作者:孙丹;刁艳玲;尚佳薇;刘广阳;王秀君;王月超;刁鹤楠;于洋;王翔宇
关键词:
-
丰产抗病广适饲用大麦品种龙饲麦1号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尚佳薇;刘英;刁艳玲;孙丹;刘广阳;王月超;王秀君;刁鹤楠;于洋
关键词:饲用大麦;龙饲麦1号;栽培技术
-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林青樵;程萌;郝玉波;于洋;姜宇博;吕国依;焦峰;钱春荣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密度;光合特性
-
丰产抗病饲用大麦新品种龙饲麦1号引种鉴定与适应性分析
作者:王月超;刁艳玲;孙丹;尚佳薇;刘广阳;王秀君
关键词:饲用大麦;龙饲麦1号;引种;适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