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大豆生育期组鉴定分组方法的比较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贾鸿昌 1 ; 韩德志§ 1 ; 闫洪睿 1 ; 张雷 1 ; 梁吉利 1 ; 闫晓飞 1 ; 朱海芳 1 ; 鹿文成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东北特早熟大豆育种岗

关键词: 大豆;生育期组;鉴定方法;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22 年 002 期

页码: 307-31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对以往研究中的大豆生育期组鉴定方法进行比较,为选择适宜的鉴定方法提供参考。分别应用区间法、聚类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对90份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组鉴定。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较好地对供试品种进行分组。聚类分析法适用于待分组材料熟期类型丰富、数量均衡,但标准品种的数量较少,生育期组值不精确的情况,其分组的临界值需要根据生育期组的组间距离进行校正。区间法适用于各组内标准品种生育期严格以生育期组的中位数对称分布,对分组临界值界定比较准确。回归分析法适用于标准品种生育期组值精确,标准品种数量较多的情况,可以精准地鉴定供试品种的生育期组。任何鉴定方法的结果都应以确定标准鉴定地点为前提,其鉴定结果应该符合生育期组定义的组间距离等要求。通过三种鉴定方法的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和结果,为各地大豆生育期组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安达市大豆生育期归属. 李建英,吴耀坤,周长军,田中艳,杨柳,陈井生,马兰,于吉东,杨丽,韩墨. 2018

[2]黑龙江省北部大豆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生育期组的精细鉴定. 贾鸿昌,梁昕,鹿文成,张雷,武婷婷,宋雯雯,孙石,张立军,闫洪睿,郭儒东,陈应志,李宝华,吴存祥,韩天富. 2023

[3]黑龙江省主要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归属研究. 李灿东,郭泰,王志新,郑伟,张振宇,郭美玲,刘忠堂. 2015

[4]高寒地区早熟大豆品种的生育期分组及E基因型鉴定. 贾鸿昌,吴存祥,蒋炳军,鹿文成,侯文胜,闫洪睿,韩天富. 2014

[5]玉米萌发期耐冷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曹士亮,于滔,扈光辉,王成波,曹靖生. 2018

[6]玉米丝黑穗病特征特性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白艳凤. 2014

[7]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比较及分析. 孙明明,韩英鹏,陈浩,滕卫丽,李文滨. 2007

[8]玉米自交系芽期耐寒性的鉴定与评价. 马延华,王庆祥,孙德全,李绥艳,林红,番丽艳,陈绍江. 2013

[9]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夏善勇,盛万民. 2022

[10]玉米耐寒性鉴定研究进展. 马延华,王庆祥,陈绍江. 2012

[11]玉米抗(耐)旱指标鉴定方法与展望. 刘玉涛. 2013

[12]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李桂伟. 2022

[13]2020年黑河市某规模化牛场BAstV检测及ORF1a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杨硕,朱庆贺,王笑冉,孙东波. 2022

[14]应用ISSR和SRAP标记构建李遗传连锁图谱. 孙莉莉,彭丽娜,李铮,侯睿宁,牟蕴慧. 2022

[15]不同灌溉方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水稻茎蘖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蔡永盛,薛菁芳,杜晓东,赵海新,杨丽敏,王立楠,陈书强. 2022

[16]苜蓿花叶病毒RT-PCR和RT-qPCR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高艳玲,范国权,程胜群,张威,邱彩玲,申宇,聂先舟,白艳菊,吕文河. 2022

[17]马铃薯连作障碍及其防控的研究进展. 丁凯鑫,王立春,单莹,田国奎,王海艳,李风云,潘阳,庞泽,史乔丹. 2022

[18]草鱼营养与饲料研究近期概况. 陈凯新. 2022

[19]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策. 姜莹,聂明珠. 2022

[20]咪唑乙烟酸药害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Huang Chunyan,黄春艳,Wang Yu,王宇.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