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苏皖鄂地区一季稻产量灾损的风险区划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黄维 1 ; 杨沈斌 1 ; 石春林 1 ; 于庚康 1 ; 高苹 1 ; 陈德 1 ; 王萌萌 1 ;

作者机构: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柳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气象局

关键词: 苏皖鄂地区;一季稻;小波分析;长江中下游;农业气象灾害;作物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18 年 03 期

页码: 219-22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以长江中下游稻区的苏皖鄂3省为研究区,选用该地区1970—2006年183个县(市、区)一季稻产量统计资料,对一季稻产量进行灾损风险区划。首先,计算研究区平均减产率,然后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对平均减产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以平均减产率、减产率变异系数、不同减产率风险概率和抗灾系数为风险评价指标,构建一季稻的产量灾损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在计算各站点风险指数的基础上,对产量灾损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减产率呈下降趋势,研究时段内表现出20、8年的周期变化,减产站点百分比超过90%的年份为1980、2003年;研究区大部分地区的产量风险指数≤0.1,均处于低风险区,处于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的站点分别占所有研究站点的9.8%、3.3%,其中,中风险区的空间分布较为零散,且主要分布在湖北的西南部、东部和安徽的北部,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的西北部和江苏东部的启东、泗洪地区。该区划结果可为水稻生产的防灾减灾工作和种植布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 相关文献

[1]基于模型的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安全齐穗期推算. 徐莎莎,杨沈斌,石春林,陈德,于庚康,高苹. 2017

[2]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的灌浆速率及产量结构. 张平平,刘婷婷,马鸿翔,姚金保,耿志明,杨丹. 2012

[3]长江中下游薯区品种区域试验概况和产业发展建议. 邱军,李育明,卢跃华,王大一,孙明芳. 2005

[4]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新品种丰产稳产性的评价. 姚金保,张鹏,马鸿翔. 2019

[5]长江中下游薯区甘薯农户施肥现状调查分析. 张辉,贺娟,梁健,孙厚俊,唐忠厚,宁运旺,汪吉东,张永春. 2021

[6]长江中下游甘薯氮磷钾肥施用效果与区域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 张辉,谭诚,周晓月,马洪波,许仙菊,汪吉东,宁运旺,张永春. 2022

[7]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姚国才,姚金保,杨学明,王书文,彭海刚. 2002

[8]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种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杨丹,姚金保,杨学明,周淼平,马鸿翔. 2015

[9]长江中下游集约农区牧草周年高效供青生产系统的研究. 钟小仙,顾洪如,江海东. 2003

[10]长江中下游地区太阳辐射变化及其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宣守丽,石春林,金之庆,曹宏鑫,魏秀芳,王晶晶. 2012

[11]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的阶段性影响和适应性对策. 石春林,金之庆,葛道阔,苏高利. 2001

[12]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产量育种方向及策略探讨. 姚国才,马鸿翔,姚金保,张鹏,杨学明. 2010

[13]自然环境高温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结实率的影响及模拟. 宣守丽,石春林,刘杨,薛昌颖,张文宇,曹宏鑫. 2017

[14]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 2006

[15]基因自组织与作物遗传育种. 崔世友. 1995

[16]作物耐盐性状研究进展. 王为,潘宗瑾,潘群斌. 2009

[17]机插方式对杂交粳稻碳氮调节与颖花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董明辉,赵步洪,陈培峰,顾俊荣,乔中英,王文青. 2017

[18]啶磺草胺不同用量对小麦生长和后茬作物的影响. 章稳宏,李宜慰,储西平,苏小东,董红. 2010

[19]作物耐盐碱性鉴定评价方法探讨. 王军,梁长东,张灿宏,陈坚健,迟铭,徐大勇. 2010

[20]作物品种改良的回顾与展望. 崔世友,吴娟娟,陈厚存.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