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东北黑土区大豆根际促生菌群落组成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志刚 1 ; 徐伟慧 1 ; 莫继先 1 ; 肖静 1 ; 孙剑秋 1 ; 王建丽 2 ;

作者机构: 1.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

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大豆;根际促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2 年 20 卷 05 期

页码: 592-59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明确东北黑土区大豆根际促生菌的群落组成,选择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海伦市、黑龙江省克山县和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农场4个采样点,分析了大豆根际自生固氮菌、解磷菌、溶磷菌和硅酸盐细菌的群落组成,解析了促生菌种与地域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区的大豆根际土壤中存在大量促生菌,自生固氮菌达到104cfu.g 1,溶磷菌和解磷菌达到105cfu.g 1,硅酸盐细菌达到103cfu.g 1;分离得到具有自生固氮能力的菌株5株,溶磷菌6株,解磷菌7株,硅酸盐细菌4株;自生固氮菌多样性指数在0.94~1.60之间,溶磷菌多样性指数在0.83~1.52之间,解磷菌的多样性指数在1.07~1.67之间,硅酸盐细菌多样性指数在0.52~0.96之间,4个取样点大豆根际促生菌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2。采用对应分析确定了不同地区的典型促生菌,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的特征种为自生固氮菌LLN8(Azotobacter beijerinckia indica),黑龙江省海伦市的特征种为溶磷菌DHS13(Micrococcus),黑龙江省克山县的特征种为溶磷菌DHS19(Pseudomo-nas),黑龙江省红兴隆农场的特征种为自生固氮菌LLN1(A.chrooco-ccum)和溶磷菌DHS5(Azotobacter)。同时明确了LLN2(A.azomonas)、LLN6(Bacillus mucilaginosus)、DHS9(Arthrobacter)、DHSO2(Pseudomonas)、DHSO14(Erwinia)、DHSO17(Corynebacterium)和LSJ21(Bacillus)在东北黑土区大豆根际分布较为广泛,这些菌株为研发中国东北黑土区大豆专用型复合生物肥料提供了基础条件。

  • 相关文献

[1]大豆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张金波,王永斌,谭巍巍,刘昭军. 2024

[2]东北黑土区大豆根际促生菌生长条件及促生效应. 王志刚,钟鹏,王建丽,徐伟慧,莫继先. 2012

[3]黑土麦田土壤动物多样性季节动态. 战丽莉,许艳丽,刘振宇,裴希超. 2013

[4]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结构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机制. 宋秀丽,盘雨薇,孙士明,王俊河,靳晓燕,庞爱国,于晓波,金新月,郝天乐,宋翔雨,杨德光. 2022

[5]好氧堆肥中amoA硝化细菌群落动态变化. 徐莹莹,刘玉涛,王俊河,王宇先,杨慧莹,高盼,樊景胜,武琳琳. 2016

[6]施肥对大豆田植物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刘伟. 2010

[7]中国与引进国外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魏崃,寇坤,唐晓飞,张小明,高明杰. 2011

[8]俄罗斯沙棘良种在东北黑土区引种试验. 吴雨蹊. 2018

[9]东北黑土区俄罗斯第三代沙棘果实性状比较研究. 唐克,单金友,吴雨蹊,王蕊,王肖洋. 2020

[10]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高盼,申慧波,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2024

[11]东北黑土区土壤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 魏丹,杨谦,迟凤琴. 2006

[12]东北黑土区黑穗醋栗高效栽培模式. 单金友,胡建忠,李新峰,张杰,吴雨蹊,王肖阳,温秀凤. 2017

[13]东北黑土区引进和杂交两类沙棘果实VC含量测定分析. 胡建忠,高岩,单金友. 2022

[14]东北山1定子野生种群考察及其自然变异多样性分析. 杨锋,闫忠业,王强,刘延杰,张利义,伊凯. 2010

[15]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马铃薯田昆虫种类调查及群落结构特征指数分析. 顾鑫. 2014

[16]侵蚀黑土玉米和大豆根部伴生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喻江,范国权,IKENAGA Makoto,SAKAI Masao,王光华,刘晓冰,于镇华. 2021

[17]DGGE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宋洋,李柱刚. 2010

[18]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 战丽莉,许艳丽,张兴义,潘凤娟,裴希超,刘振宇. 2012

[19]哈尔滨高粱田高粱蚜捕食性天敌昆虫群落结构研究. 刘思竹,邵天玉,刘兴龙,王克勤. 2014

[20]兴凯湖春季雁鸭类迁徙多样性及数量变化原因. 金铃,赵春喜,惠兆丽.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