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褐飞虱热激蛋白70在不同温度胁迫下的差异表达特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单丹 1 ; 王利华 2 ; 张月亮 2 ; 韩阳春 2 ; 牛洪涛 2 ; 潘磊 2 ; 方继朝 3 ;

作者机构: 1.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褐飞虱;温度;热激蛋白70;诱导表达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17 年 05 期

页码: 533-54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褐飞虱是我国主要水稻害虫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越冬范围逐年扩大。为了明确褐飞虱对温度的适应机制,研究了其热激蛋白70基因家族的组成及温度诱导表达特性。【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和Gen Bank数据库获取热激蛋白70基因序列,采用MEGA4.1邻接法构建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其温度诱导表达特性。【结果】筛选出与热激蛋白70基因同源性较高且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序列共15个,其中8个在正常或温度胁迫下表达,可能分布在细胞质/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器官,且本身表达丰度存在显著差异。30~44℃高温胁迫后KX976471、KX976473、KX976475、KX976476、KX976477和KX976478等6个基因的表达量不同程度上调,最大上调倍数为1.72~245.33;0~22℃低温胁迫后,除KX976475表达量上调2.38倍外,其余基因表达量变化不显著或下降。【结论】褐飞虱8个热激蛋白70基因在正常或温度胁迫下表达,可能分布于细胞质/核、线粒体、内质网;在其高温适应性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在低温适应性中的作用有限。

  • 相关文献

[1]灰飞虱2种热激蛋白基因Hsp70的克隆、分析. 张青,陆明星,祝树德. 2015

[2]褐飞虱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特性和功能. 潘磊,王利华,朱凤,韩阳春,王培,方继朝. 2020

[3]棉花D基因组热激蛋白70基因的鉴定及其黄萎病菌胁迫后的表达分析. Xiao Songhua,肖松华,Zhao Jun,赵君,Liu Jianguang. 2015

[4]大豆GmTIP1;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张大勇,胡国民,易金鑫,许玲,AliZULFIQAR,刘晓庆,袁玲玲,徐照龙,何晓兰,黄益洪,马鸿翔. 2013

[5]乙醛脱氢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条件筛选. 张传丽,高明侠,董玉玮,王陶,李同祥,高兆建. 2018

[6]海岛棉的一个富含亮氨酸重复受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蔡立旺,杨郁文,陈天子,刘廷利,凌溪铁,张保龙,高进. 2014

[7]受盐胁迫诱导表达的旱地棉GarMSL基因结构与表达特征. 郭琪,刘章伟,范昕琦,徐鹏,张香桂,倪万潮,沈新莲. 2013

[8]棉花干旱诱导MYB类转录因子GhRAX3的功能分析. 丁震乾,陈天子,刘廷利,刘小双,张保龙,周兴根. 2015

[9]三种新型仿生性化合物对褐飞虱、蚜虫的生物活性. 刘宝生,方继朝,郭慧芳,钟万芳,王节萍. 2005

[10]褐飞虱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徐鹿,韩召军,李永丰,顾中言. 2016

[11]灌浆结实期不同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陈留根,盛婧,陶红娟. 2007

[12]温度对水稻亚种间杂种育性及结实率的影响. 吕川根,王才林,凌邹,江石. 2003

[13]太湖稻区褐飞虱天敌及其控制作用. 丁宗泽,陈茂林,李沛元,蔡立正,程遐年,陈若篪. 1988

[14]醚菊酯与吡蚜酮复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和控制效果. 束兆林,缪康,赵来成,邱晓红,何东兵,姚克兵. 2013

[15]植物源农药鱼藤酮对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杨红福,陈爱大,曲朝喜. 2008

[16]2015年苏北地区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治理. 熊战之,汪立新,付佑胜,刘伟中,王宏宝,李茹,高聪芬,张凯. 2016

[17]烯啶虫胺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及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 许小龙,徐广春,徐德进,邢平,顾中言. 2011

[18]吡蚜酮与异丙威复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和田间防治. 束兆林,吉沐祥,缪康,赵来成,方继朝,郭慧芳. 2009

[19]氟·异WP对水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朱根华,穆兰芳,朱福官,陆长缨,曹卫菊,丁海红. 2007

[20]烯啶虫胺对水稻褐飞虱田间控制效果. 束兆林,孙庭东,张芳,缪康,赵来成.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