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色素和儿茶素组分的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邓波 1 ; 韦城 1 ; 罗金龙 1 ; 刘冠群 1 ;

作者机构: 1.盘州市保基乡农村工作服务中心;南丹县农业农村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茶色素;儿茶素

期刊名称: 现代园艺

ISSN: 1006-4958

年卷期: 2023 年 46 卷 011 期

页码: 70-72

摘要: 为了探究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色素和儿茶素组分的变化,选用夏季紫色芽叶1芽1叶新梢为原料,在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萎凋叶、揉捻叶、发酵叶和干燥叶,测定各加工工序样的茶色素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黄素、茶红素含量随加工工序的进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茶褐素含量随加工工序的进程呈现持续增高的趋势,各工序茶黄素、茶褐素含量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整个加工过程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增加量分别为0.38%、3.56%和3.69%;紫色芽叶红茶整个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组分总量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儿茶素组分总量降幅为90.44%,儿茶素组分EGC、EGCG、ECG、C、EC 和 GCG 含量降幅分别为 95.36%、95.38%、71.12%、100%、95.05%、58.43%,儿茶素组分 CG 含量略有上升,增幅为1.85%,各工序儿茶素组分总量和各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色素比例和各儿茶素组分含量逐渐变得协调适中,有利于紫色芽叶红茶品质的提升.

  • 相关文献

[1]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叶相状态及主要理化成分变化. 邓波,韦城,罗金龙,刘冠群. 2023

[2]‘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加工工艺研究及品质评价. 罗金龙,陈盛相,沈强,杨肖委,刘晓霞,郑文佳. 2023

[3]'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及品质分析. 罗金龙,陈盛相,郑文佳,杨肖委,张小琴,刘晓霞,沈强. 2024

[4]不同加工工艺对'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品质的影响. 罗金龙,杨太菊,陈盛相,张可依,刘冠群,李品武,许艳艳. 2022

[5]2014“黔茶杯”名优绿茶主要品质特征分析报告. 周顺珍,郭灿,刘晓霞,周国兰,郑文莉. 2015

[6]HPLC法测定茶叶中儿茶素及咖啡碱. 周顺珍,龚雪,周国兰,郭灿,郑文莉. 2013

[7]儿茶素糖基化修饰研究进展. 雷志伟,李露露,郭灿,尹荣秀. 2019

[8]早春不同时间茶鲜叶生化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席亚楠,罗雨,王家伦,周顺珍,徐俊昌,郑文佳,张小琴. 2022

[9]黔茶1号碾茶加工中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的动态变化. 张拓,杨婷,戴宇樵,李琴,刘忠英,潘科. 2023

[10]抹茶滋味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杨婷,刘忠英,戴宇樵,方仕茂,李琴,张拓,冉乾松,潘科. 2023

[11]茶黄素及其母体化学合成的相关研究. 雷志伟,郭灿,郑文莉. 2016

[12]通氧时间对红茶发酵汤色的影响. 潘科,冯林,沈强,申东. 2013

[13]8份茶树新品系加工红绿茶的适宜性. 陈正武,陈娟,曹雨,郭燕,杨春,张小琴. 2016

[14]贵州不同栽培茶树品种红茶适制性分析. 陈娟,潘科,沈强. 2014

[15]红茶通氧发酵过程中发酵叶相变化分析. 潘科,沈强,申东,杜晓. 2014

[16]5类久安古树红茶的挥发性成分测定. 杨春,周雪,郭燕,胡伊然,周顺珍,郑文佳. 2016

[17]茶花红茶窨制技术初探. 申东,何萍,喻园,范定松,张畅,喻云春. 2017

[18]HS-SPME-GC-MS联用法分析不同通氧发酵加工工艺红茶香气成分. 潘科,冯林,陈娟,杜晓. 2015

[19]红茶发酵研究进展. 陈娟,潘科. 2018

[20]不同茶树品种(品系)绿茶与红茶咖啡碱含量的比较分析. 龚雪,周顺珍,陈娟,杨春,郭燕,陈正武.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