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蓝型油菜角果相关性状对抗裂角性遗传贡献率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崔嘉成 1 ; 梅德圣 1 ; 李云昌 1 ; 刘佳 1 ; 付丽 1 ; 彭鹏飞 1 ; 王军 1 ; 王会 1 ; 胡琼 1 ;

作者机构: 1.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遗传贡献率;抗裂角指数;角果相关性状;遗传效应;环境互作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13 年 35 卷 05 期

页码: 461-46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油菜角果相关性状对抗裂角性的影响,以11个甘蓝型油菜品系及由其配制的30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估算条件方差和预测条件遗传效应值的统计方法对采集于湖北新洲和汉川两个试验基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果皮重对抗裂角指数(Silique shatter resistance index,SRI)的表型方差贡献率和加性遗传方差贡献率均最高,分别达28.2%和56.8%;角果长次之,分别为17.5%和33.4%;各性状对SRI的显性遗传方差贡献率均较小;结角密度对SRI的显性×环境互作遗传方差的贡献率最高,为44.7%。对SRI加性效应贡献率最高的角果性状因亲本的不同而异,说明现有抗裂角性好的亲本角果抗裂性的遗传基础可能不同。可以利用抗裂角性加性效应大且遗传基础不同的亲本,通过杂交聚合对SRI遗传贡献率大的性状,进一步提高现有杂交油菜亲本的抗裂角性。

  • 相关文献

[1]甘蓝型油菜裂角相关性状的遗传与相关分析. 崔嘉成,刘佳,梅德圣,李云昌,付丽,彭鹏飞,王军,胡琼. 2013

[2]甘蓝型油菜抗裂角种质筛选及其相关性状分析. 王军,魏忠芬,李德文,王璐璐,张太平. 2017

[3]油研50亲本资源的选择与两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分析. 张瑞茂,陈大伦,李其义. 2015

[4]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50的丰产稳产性与适应性分析. 张瑞茂,李其义,陈大伦. 2015

[5]贵州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 李云,宋吉轩,邓宽平,黄团. 2010

[6]3个群体猪FUT1基因M229与M307位点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雄,王婧,张静,赵春萍,韩雪,史开志. 2020

[7]甘蓝型油菜DH群体抗裂角性的遗传分析. 王会,桑世飞,梅德圣,李云昌,刘佳,付丽,王军,陈玉峰,胡琼. 2014

[8]高油份双低杂交油菜绵新油19的选育研究. 杜才富,秦信蓉,高志宏. 2007

[9]甘蓝型油菜黄化突变体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 肖华贵,饶勇,杨焕文,杨斌,李超. 2013

[10]高温胁迫下油菜籽粒成熟期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李超,荐红举,刘列钊,李加纳. 2014

[11]高油份双低杂交油菜绵新油19的选育研究. 杜才富,秦信蓉,高志宏. 2007

[12]基于SNP遗传图谱定位甘蓝型油菜千粒重QTL位点. 荐红举,魏丽娟,李超,唐章林,李加纳,刘列钊. 2014

[13]甘蓝型油菜隐性胞核不育材料双低转育研究. 王华,侯国佐,赵继献. 1993

[14]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籽粒成熟特性研究. 王华,汤晓华. 2000

[15]两种环境下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差值QTL分析. 李超,李波,曲存民,阎星颖,付福友,刘列钊,谌利,李加纳. 2011

[16]早熟杂交油菜品种黔油早2号的选育. 黄泽素,代文东,唐容,李德珍,王少铭,张超. 2017

[17]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系86AB的选育. 张瑞茂,陈大伦,李敏,胡腾文. 2011

[18]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研究. 殷家明,杨惠娟,彭柳,黄梦珠,唐章林,李加纳,李超. 2016

[19]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RM3231A及保持系RM3231B的选育. 陈大伦,张瑞茂,李敏. 2004

[20]甘蓝型油菜不育材料117A杂种后代自交及测交分离规律的研究. 王华,侯国佐. 199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