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诱变处理对苜蓿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冯鹏 1 ; 孙力 1 ; 申晓慧 1 ; 李如来 1 ; 李增杰 1 ; 李志民 1 ; 郑海燕 1 ; 姜成 1 ; 杨鹤 1 ; 刘俊刚 1 ; 郭伟 1 ; 张英俊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佳木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关键词: 诱变;苜蓿;叶绿素;光合作用;突变体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8 年 23 期

页码: 122-128

摘要: 为研究~(60)Co-γ射线、紫外线、零磁空间和EMS诱变处理对苜蓿SP1代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筛选最优诱变处理梯度,选育适合高寒地区种植的苜蓿新品系或品种。以‘公农1号’、‘Wega7F’、‘WL319HQ’、‘敖汉’4个苜蓿品种试验材料,设置~(60)Co-γ射线150、300、450 Gy射线强度,紫外线30、60、90 min照射时间,EMS 0.1%、0.2%、0.4%(v/v)溶液浓度,零磁空间处理180天;测定苜蓿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值以及净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公农1号’450 Gy~(60)Co-γ处理、紫外线处理时间为30 min和0.4%EMS处理下叶绿素a含量最高,均高于对照3.17 mg/g,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均低于对照。‘Wega7F’在紫外线60 min时间处理下,叶绿素b值明显增加,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公农1号’在450 Gy~(60)Co-γ辐射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最高,a/b比值最小,其他3个品种在150 Gy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最高,但a/b比值最小。各苜蓿品种不同诱变处理净光合速率大小依次为:60 min紫外线处理的‘Wega7F’>零磁空间处理的‘敖汉’>0.4%EMS处理的‘WL319HQ’>0.4%EMS处理下的‘公农1号’。150 Gy~(60)Co-γ射线、60 min紫外线、0.4%浓度EMS处理为苜蓿正向变异处理,有利于筛选有益诱变突变体。

  • 相关文献

[1]不同诱变处理对苜蓿叶片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冯鹏,孙力,申晓慧,李如来,李增杰,李志民,郑海燕,姜成,杨鹤,刘俊刚,郭伟,张英俊. 2018

[2]生防菌株侧孢芽孢杆菌BL-1的诱变选育. 赵云彤,杜春梅,张海秀,时新瑞. 2011

[3]大豆突变体库构建研究进展. 张小明,薛永国. 2016

[4]理化诱变亚麻M_1农艺性状的初步分析. 于莹,黄文功,姜卫东,康庆华,赵东升,吴广文,关凤芝,宋喜霞,袁红梅,刘岩,程莉莉,吴建忠,姚玉波. 2013

[5]高能混合粒子场和γ射线对紫花苜蓿的诱变效应. 尚晨,张月学,唐凤兰,刘杰淋,韩微波,蒿若超,李集临,徐香玲,刘录祥. 2008

[6]锂离子束诱发青椒变异的初步研究. 耿月伟,郭亚华,谢立波,王雪,高永利,刘录祥. 2012

[7]“实践八号”卫星搭载羊草的诱变效应及变异研究. 潘多锋,张月学,王建丽,高超,张瑞博,李道明,申忠宝,王德利,刘录祥. 2015

[8]水稻花药培养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利用. 李大林,张云江,付永明. 2001

[9]不同熟期大豆对航天诱变的反应. 郑伟,郭泰,王志新,吴秀红,刘忠堂,刘玉红,宋若鹤,陈永章. 2008

[10]诱变育种技术在大豆育种与基因挖掘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张金波,夏善勇,王永斌,谭巍巍,李赵博,肖辉,韩新春,刘昭军. 2022

[11]60Co-γ辐射对广适性水稻品种绥粳18的诱变影响. 刘宝海,刘晴,聂守军,刘宝民,付立新,王明泉,高世伟,刘宇强,常汇琳,张佳柠,马成,薛英会,白瑞,王洪彬,唐铭,门龙南. 2021

[12]高能混合粒子场与~(60)Co-γ射线辐照龙牧803紫花苜蓿产量性状遗传效应研究. 尚晨,韩贵清,张月学,唐凤兰,刘杰淋,韩微波,刘凤歧. 2011

[13]诱变改良大豆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郭玉虹,王培英,许德春,孟丽芬,李铭丰,董德建,林蔚刚,吴俊江,张雷,钟鹏,韩凌. 2005

[14]EMS对大豆的诱变效应. 郭玉虹,王培英,张军政. 1994

[15]白桦雄花突变体及其细胞学特征. 刘雪梅,周菲,邢磊,丛玮玮,刘岩,宋福南. 2010

[16]西瓜小粒种子突变体表型与遗传规律分析. 闫闻,王喜庆,贾云鹤,付永凯,尤海波. 2020

[17]提高水稻组培诱导频率方法及其对耐冷变异体筛选的研究. 陈力,吕晓波,刘丽艳,陈香兰,王春燕. 1991

[18]碳酸盐及甲硫氨酸对抗盐碱水稻根系发育的影响. 刘献,孙宇哲,杨丹,苍晶,刘会,郝再彬. 2006

[19]体细胞突变体的筛选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臧忠婧,杨凤军,蒲子钢. 2005

[20]低植酸作物育种研究进展. 郭怡璠,杨淑萍,张宏纪,刘文林,孙岩,刘东军,耿宏伟.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