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思源 1 ; 申健 1 ; 李盟军 1 ; 宁建凤 1 ; 姚建武 1 ; 周凯军 1 ; 艾绍英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南方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铵氮;吸附
期刊名称: 生态环境学报
ISSN: 1674-5906
年卷期: 2019 年 28 卷 005 期
页码: 1037-104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发高性能铵氮(NH4+-N)吸附材料,削减水体NH4+-N排放负荷,提高农田土壤NH4+-N养分持留力,采用3种改性方法制备铁改性生物炭(B1)、酸碱联合改性生物炭(B2)铁氧化改性生物炭(B3).通过吸附实验对比研究不同改性生物炭对NH4+-N的吸附效应,并结合改性前后和吸附前后生物炭组成与结构特征对改性生物炭的NH4+-N吸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铁氧化改性生物炭对NH4+-N的吸附作用最强,相对于未改性生物炭(B),其NH4+-N饱和吸附量提高了23.3%-24.1%;铁改性生物炭次之,NH4+-N饱和吸附量较未改性炭提高了14.1%-14.3%;酸碱联合改性生物炭NH4+-N饱和吸附量最小.(2)改性生物炭对NH4+-N的吸附由单分子层化学吸附的稳定吸附机制主导,同时存在非均一的多层物理吸附过程.(3)改性后导致的C-O官能团的增加是NH4+-N吸附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次Fe-O官能团也参与了NH4+-N吸附.因此,采用氧化物对生物炭进行改性,提升生物炭中有氧官能团含量(包括有机和无机有氧官能团)是提高NH4+-N吸附效应的有效途径.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备和筛选高性能NH4+-N吸附材料,提高生物炭在土水系统NH4+-N的去除效应提供理论基础.
- 相关文献
[1]广东省香蕉主产区蕉园土壤养分的吸附特性研究. 杨苞梅,姚丽贤,李国良,何兆桓,周修冲,周昌敏,涂仕华. 2008
[2]石灰性褐土中磷锌交互作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 刘忠珍,介晓磊,刘世亮,刘芳,化党领,崔海燕,王代长. 2010
[3]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探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 刘芳,刘忠珍,刘世亮,介晓磊,化党领. 2011
[4]热解温度对烟秆生物炭性状及其吸附Cd2+特性的影响. 何德飞,黄玉芬,李翔,陈伟盛,魏岚,林启美,刘忠珍,刘鹏. 2023
[5]土壤矿物和胡敏酸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解吸作用研究. 黄玉芬,刘忠珍,李衍亮,魏岚,杨少海. 2016
[6]发酵稻壳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附特性. 廖敏,华嘉媛,陈娜,张楠,徐培智,解开治,徐昌旭,刘光荣. 2015
[7]无定型氧化铁对土壤中阿特拉津吸附-解吸的影响. 黄玉芬,刘忠珍,魏岚,李衍亮,黄连喜,黄庆,许桂芝. 2018
[8]广西和福建两省荔枝园土壤养分吸附特性. 杨苞梅,姚丽贤,张政勤,李国良,何兆桓,周昌敏,黄连喜,涂仕华. 2012
[9]土壤中阿特拉津吸附行为的研究进展. 黄玉芬,曾芳,王荣辉,欧俊,许桂芝,刘忠珍. 2011
[10]广东不同产地香蕉园土壤养分吸附特性研究. 杨苞梅,姚丽贤,张政勤,何兆桓,周昌敏,李国良,涂仕华. 2012
[11]砷镉在不同矿物界面的相互作用过程. 黄敏雪,管玉峰,苏子贤,陶亮. 2022
[12]土壤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 黄玉芬,刘忠珍,魏岚,李衍亮,黄连喜,黄庆,许桂芝. 2017
[13]阴离子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的影响机理. 邹献中,姜军,赵安珍,季国亮.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珠三角赤红壤常年菜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作者:宁建凤;李彤;曾瑞锟;姚建武;陈勇;梁紫薇
关键词:赤红壤;土壤肥力;常年菜地;阳离子交换量;耕地质量
-
营养型阻控剂影响菜园土中水稻生长及其Cd吸收
作者:唐明灯;王艳红;李林峰;尹贻龙;徐梓盛;陈勇;艾绍英
关键词:调理剂;Cd;水稻;土壤;重金属钝化
-
生物炭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固氮潜力的研究
作者:王杰;孙程万;郭建华;宁建凤;倪振宇;王弯弯
关键词:生物炭;包膜尿素;土柱淋溶;铵态氮;硝态氮
-
广东淡水河下游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作者:欧玉婵;申健;陈锐明;李盟军;李冬娴;林挺锐;王荣辉;王思源;艾绍英
关键词:淡水河;水质评价;时空特征;距平系数;综合污染指数
-
调理剂耦合水分管理对双季稻镉和铅累积的阻控效应
作者:李林峰;王艳红;李义纯;唐明灯;李奇;艾绍英
关键词:水稻;土壤调理剂;水分管理;稻米Cd和Pb累积;土壤Cd和Pb形态分布
-
不同类型调理剂对镉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作者:李奇;王艳红;李义纯;李林峰;唐明灯;艾绍英
关键词:镉污染;调理剂;农田修复;微生物群落
-
未来气候变化对粤港澳地区杜鹃花适生区的影响
作者:颜佳滢;吴志峰;申健;张意岑;俞方圆
关键词:最大熵模型;栖息地变化;南方丘陵区;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