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耕作方式对草甸土结构变化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孟祥海 1 ; 李玉梅 2 ; 王根林 2 ; 王立柱 2 ; 邵广忠 2 ; 胡颖慧 2 ; 孙殷会 2 ; 张庆娜 2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2.null

关键词: 草甸土;耕作方式;土壤结构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19 年 007 期

页码: 4-11

摘要: 为促进土壤结构改良,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典型旱地草甸土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容重的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与培肥方式下,土壤容重均在20~30cm土层较高,平均1.51g·cm-3;不同耕作方式,0~40cm土层拔节期前NTDT-S增加0.05g·cm-3,30~50cm土层,趋势相反.浅翻会造成犁底层上移,0~30cm容重增加,而深翻增加了40~50cm土层容重.10~20cm质地为粉砂质粘土,40~50cm为粘土,其余土层为壤质粘土;免耕与耕作前土壤团聚体分布更接近,均在>1mm粒级处出现高峰,而ST与DT处理的波动性变化比较接近,NT处理在40~50cm土层的0.5~1.0和3.0~5.0mm粒径土粒含量明显高于ST与DT处理.横向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团聚体分布不同;纵向比较,同一耕作方式,无论秸秆还田与否,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波动性变化趋势一致.综合可知,土壤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受耕作方式影响较大,短期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虽受年季间的影响发生变化.

  • 相关文献

[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的影响. 李玉梅,王根林,孟祥海,李艳,胡颖慧,金梁,王伟,蔡姗姗,李承阳,魏丹. 2018

[2]典型草甸土玉米秸秆还田与种植技术. 孟祥海,李玉梅,王根林,王立柱,邵广忠,王佰成,孙殷会,张庆娜. 2021

[3]秸秆还田方式对草甸土有机碳和硝态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李玉梅,王根林,刘峥宇,张冬梅,李艳,蔡姗姗. 2019

[4]草甸土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 焦峰,吕淑敏,汪昊,李响,唐雷,王秋菊,刘峰. 2019

[5]不同耕法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运移变化的影响. 李玉梅,王晓轶,王根林,王伟,刘峥宇,孟祥海. 2019

[6]三江平原草甸土不同种稻年限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特征. 王秋菊,宫秀杰,曹旭,焦峰,刘鑫,李婧阳,刘峰. 2020

[7]长期免耕秸秆覆盖对寒地草甸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张敬涛,盖志佳,蔡丽君,刘婧琦,赵桂范,杜佳兴,焦峰. 2018

[8]土层置换对草甸土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朱宝国,赵文军,张春峰,贾会彬,孟庆英,王囡囡,匡恩俊. 2016

[9]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草甸土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李玉梅,王根林,孟祥海,胡颖慧,王伟,李建英,张冬梅. 2021

[10]生物型水稻专用肥在草甸土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陈雪丽,王玉峰,张磊. 2010

[11]长期施钾对草甸土钾素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李玉影,刘双全,吴英,林春芝,赵云峰,升显江. 2002

[12]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结构与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 张久明,迟凤琴,宿庆瑞,匡恩俊,张磊,金梁,郭文义,徐军生. 2014

[13]不同耕作方式对瘠薄型黑土区土壤结构的影响. 张久明,迟凤琴,宿庆瑞,匡恩俊,金梁,蔡姗姗. 2013

[14]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伟群,张久明,迟凤琴,匡恩俊,李梓瑄,杨忠赞,刘宝林,宿庆瑞. 2019

[15]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冯秋苹,刘玉涛,郭勇智,王呈玉,刘世杰,刘淑霞. 2023

[16]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质构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徐莹莹,孙士明,靳晓燕,王俊河,庞爱国,于晓波,于侃超. 2022

[17]白浆土改良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影响. 周魏岩,张海滨,王秋菊,梁玉成,陈爱慧,朱炫铭. 2024

[18]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久明,迟凤琴,匡恩俊,韩锦泽,刘宝林. 2016

[19]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结构与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 Jiuming Zhang,张久明,Fengqin Chi,迟凤琴. 2013

[20]耕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水分及容重的影响. 赵泽松,黄琰,马春梅,龚振平,杨悦乾,宋秋来,董守坤,张磊.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