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温度对家蚕缩蚕突变表型产生的影响及cot基因的初步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聂红毅 1 ; 刘春 2 ; 黄小凤 3 ; 周梦婷 3 ; 张银霞 3 ;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3.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关键词: 家蚕;缩蚕突变;温度;定位;SNP标记

期刊名称: 蚕业科学

ISSN: 0257-4799

年卷期: 2014 年 40 卷 02 期

页码: 223-22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缩蚕(cot)是家蚕的行为突变体之一,其表型由单基因控制,呈隐性遗传。在室温下对缩蚕突变体幼虫的体表反复摩擦,蚕体出现微弱的收缩,但摩擦停止即恢复正常;将缩蚕突变体幼虫置于温度>30℃的环境5 min以上,可呈现明显的缩蚕表型性状,表明缩蚕突变体对温度极为敏感。进一步分析基因型为cot/cot、cot/+的家蚕5龄幼虫对温度的敏感程度:cot/cot基因型家蚕经30℃以上高温刺激5 min即产生明显的缩蚕表型性状;cot/+基因型家蚕经45℃高温刺激10 min可出现微弱的缩蚕表型性状;正常型(+/+)品种大造即便经48℃高温刺激10 min也未见异常表型。因此,通过温度处理可以鉴别cot/cot和cot/+的基因型个体。以cot/cot(♀)×+/+(♂)获得F1,cot/cot(♀)×F1(♂)得到BC1M群体,分别以通过高温处理判别的正常型和突变型个体作为定位群体。首先利用8个SNP标记和96个BC1M代个体构建低密度连锁图谱,cot突变基因位于15号染色体标记15034_16.4~15100_27.2区域内,遗传距离为10.8 cM。再利用17个SNP标记和1 115个BC1M代个体构建高密度连锁图谱,初步将cot突变基因锁定在nscaf2888_1268334和nscaf2888_1000396之间268 kb的区域内,其间有10个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其中有5个基因都与神经信号的传递有关。

  • 相关文献

[1]草鱼MyoD基因SNP和Indel标记的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陈静,何吉祥,樊佳佳,黄龙,吴本丽,宋光同,汪翔,武松. 2018

[2]中国对虾4代人工选育群体与1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差异SNP位点筛查. 盖超伟,李旭鹏,曹宝祥,陈宝龙,张雅文,刘绵宇,栾生,孔杰,孟宪红. 2021

[3]凡纳滨对虾SNP标记开发与家系亲缘关系验证分析. 刘峻宇,刘均辉,孔杰,代平,于洋,孟宪红,罗坤,曹宝祥,陈宝龙,高焕,栾生. 2021

[4]5个乌鳢群体的SLAF测序及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晋,刘海洋,崔同心,欧密,罗青,费树站,陈昆慈,赵建. 2024

[5]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鱼池清刷机器人的定位精度分析. 胡勇兵,倪琦,黄达,李金刚. 2021

[6]台风中心区域亮温空间扰动特征研究及台风定位应用. 谢涛,陈佳俊,鄢俊洁. 2023

[7]尼罗罗非鱼芳香化酶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董在杰,缪为民,尤洋,袁新华,陈家长. 2006

[8]海洋动物档案式标志及其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张天风,樊伟,戴阳. 2015

[9]基于MapX的渔船导航系统的研究. 裘海雅,施炜纲. 2009

[10]温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BAI Hai-wen,白海文,ZHANG Ying,张颖,LI Xue. 2011

[11]温度和盐度对金乌贼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刘克明,刘克奉,陈四清,刘长林,栾凯,陈卫,贾文平. 2012

[12]温度对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张廷廷,陈超,李炎璐,于欢欢,孔祥迪,刘莉,张梦淇. 2014

[13]虾夷扇贝的摄食生理研究. 徐东,张继红,王文琪,董美涛,王忠. 2010

[14]强壮藻钩虾食性分析及其对温度、盐度变化的响应. 韩永望,李健,陈萍,李吉涛,何玉英,常志强,戴芳钰,刘德月. 2012

[15]温度对红鳍东方鲀能量收支和生态转化效率的影响. 贾海波,孙耀,唐启升. 2008

[16]温度、盐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影响及初孵仔鱼饥饿耐受力. 徐永江,柳学周,王妍妍,曲建忠. 2009

[17]3种环境因子对致病性纤毛虫——贪食迈阿密虫种群生长的影响. 张立坤,赵振良,王玉梅,肖国华,高晓田,刘丽杰. 2008

[18]温度胁迫下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机免疫力的变化及其对海豚链球菌易感性的影响. 陈家长,臧学磊,瞿建宏,胡庚东,孟顺龙,宋超. 2011

[19]环境因子对圆斑星鲽精子活力的影响. 徐永江,王妍妍,陈学周,柳学周. 2013

[20]温度对牙鲆胚胎发育的影响. 司飞,刘海金,孙朝徽,姜秀凤,王玉芬.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