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谷瘟病菌无毒基因型鉴定及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任世龙 1 ; 白辉 2 ; 王永芳 2 ; 全建章 2 ; 董志平 2 ; 李志勇 2 ; 邢继红 3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省杂粮重点实验室/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

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省杂粮重点实验室/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

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省杂粮重点实验室/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谷子;谷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8 年 06 期

页码: 1079-108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鉴定不同地区谷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所含无毒基因的类型,确定无毒基因在菌株中的分布及变异情况,为深入研究谷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北方谷子主产区不同区域内采集并分离76个谷瘟病菌的单孢菌株,提取其基因组DNA,根据目前已成功克隆的稻瘟病菌的7个无毒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及电泳检测,并对部分菌株的无毒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76个谷瘟病菌中,无毒基因ACE1、Avr-pita、Avr1-CO39和Avr Piz-t的扩增率为100%,无毒基因Avr-pik、Avr-pia和Avr-pii的扩增率分别为63.2%、42.1%和21.1%。在谷瘟病菌菌株P11和P34中,Avr1-CO39的扩增条带较预期片段大490 bp,测序结果发现菌株P11和P34中的Avr1-CO39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均在启动子区插入了490 bp核苷酸,该插入序列与non-LTR retrotransposon:Mg-SINE的相似度达99.16%。Avr-pita的测序结果发现,谷瘟病菌菌株中的Avr-pita基因序列变异较为丰富,其变异形式主要为单核苷酸的变异,包括单碱基的插入、缺失及多位点的SNP。Avr-pia的变异类型主要为整个无毒基因的缺失,经测序验证等位基因序列分为4种类型。Avr-pia-A与参考序列(AB498873.1)一致,包含10个菌株;Avr-pia-B包含20个菌株,在-116、-109和-16 bp处分别存在C/T、G/T和C/A变异,但与参考序列的CDS区序列相同;Avr-pia-C仅包含菌株P10,在+150 bp处存在T/G变异,但为同义突变;Avr-pia-D仅包含菌株P18,在+212 bp位点处存在C/T变异,导致该变异位点由编码苏氨酸突变为编码异亮氨酸。谷瘟病菌Avr-pii包含3种等位基因类型。Avr-pii-A型与参考序列(AB498874.1)一致,共包含14个菌株;Avr-pii-B型和Avr-pii-C型分别在+139和+64 bp处存在A/G变异,核苷酸的变异导致该位点由编码苏氨酸改为丙氨酸。Avr-pii-B型和Avr-pii-C型变异均为首次报道。单元型分析表明,AG2包含23个菌株,占供试菌株的30.2%,为优势单元型。【结论】明确了不同地区的谷瘟病菌中无毒基因ACE1、Avr-pita、Avr1-CO39和Avr Piz-t不存在地理来源的差异;而无毒基因Avr-pik、Avr-pia和Avr-pii在各地分布有差异。谷瘟病菌AG2单元型为优势单元型,其次是单元型AG1和AG5。

  • 相关文献

[1]中国不同地理来源谷瘟病菌rDNA-IGS序列分析. 任世龙,白辉,董立,董志平,全建章. 2017

[2]利用SRAP分子标记分析谷瘟病菌遗传多样性. 刘佳,张梦雅,任世龙,王永芳,马继芳,全建章,刘磊,董志平,白辉,李志勇. 2023

[3]谷瘟病菌无毒基因AVR1-CO39序列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任世龙,白辉,王永芳,全建章,董志平,李志勇,邢继红. 2018

[4]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克隆和不同地区交配型基因检测. 任世龙,杨振立,白辉,王永芳,全建章,董志平,李志勇,邢继红. 2018

[5]植物病原物致病基因及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 刘宁,胡景辉,金保伟. 2013

[6]应用浸种法导入外源DNA转化烤烟遗传性状变异的初步研究. 朱生伟,张寒霜,徐仲,史芝文. 1999

[7]应用浸种法导入外源DNA转化烤烟遗传性状变异初探(Ⅱ). 朱生伟,徐仲,张寒霜,史芝文. 2001

[8]草莓果实主要数量性状变异及相关性研究. 杨莉,李莉,孙丽敏,杨雷,杨秋叶,刘铁铮,郝保春. 2005

[9]草莓种质资源果实主要数量性状变异及概率分级. 杨雷,杨莉,李莉,孙立祎,郝保春. 2007

[10]NaN_3对小麦的诱变效应. 张维勤,李春芳,吕孟雨,郑素云,兰素缺. 1989

[11]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辐照后代的遗传变异分析. 温之雨,张艳敏,郭北海,李洪杰,王子宁. 2000

[12]小麦花粉植株时表皮组织细胞的变异. 武金铭,蔡文霞. 1989

[13]陆地棉辐射遗传变异选择效果研究. 王国印,翟学军,耿军义,李之树,刘存敬,李延增,李俊兰. 2003

[14]不同草莓品种果实单果重变异研究. 杨莉,李莉,郝保春,李学华,李军英,张建军. 2005

[15]谷子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董立,宋银芳,马继芳,郑直,李志勇,刘磊. 2009

[16]抗除草剂基因Bar转化谷子研究. 刁现民,王永芳,李伟,王鹏,智慧,陈振玲,段胜军. 2003

[17]谷子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研究:Ⅲ.我国谷子特色育种体系. 刘正理,程汝宏,李素英,师志刚. 2003

[18]谷子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研究:Ⅱ.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法在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刘正理,程汝宏,李素英,师志刚. 2003

[19]谷子品种抗纹枯病鉴定及抗源创新. 马继芳,董立,高立起,甘耀进,董志平. 2005

[20]粟芒蝇研究进展. 董志平,甘耀进,董立,马继芳,郑直.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