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丁晋利 1 ; 武继承 2 ; 杨永辉 3 ; 冯浩 4 ;

作者机构: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郑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4.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原阳科学观测站

关键词: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氮素积累与转运;土壤水分

期刊名称: 农业机械学报

ISSN: 1000-1298

年卷期: 2017 年 48 卷 02 期

页码: 240-246+341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基于长期定位耕作试验(2006—2016年),探讨长期传统翻耕、免耕和深松耕作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分析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下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不同程度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但在较干旱年份,不同生育期免耕蓄水保墒效果优于深松耕作。从冬小麦扬花期到成熟期,无论何种耕作方式氮素在茎和叶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减小,在穗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大。扬花期,与传统翻耕相比,连续2 a免耕分别提高茎、叶和穗的平均氮素积累量44.3%、80.5%和70.9%,而连续2 a深松耕作未呈现显著变化;成熟期,连续2 a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显著降低了茎的平均氮素积累量,增加了籽粒的平均氮素积累量(P<0.05),且免耕优于深松耕作。此外,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显著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转移率和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而深松耕作仅在较干旱年份未明显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综上,长期深松耕作并不能持续促进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对于干旱少雨年份免耕优于深松耕作。

  • 相关文献

[1]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丁晋利,魏红义,杨永辉,张洁梅,武继承. 2018

[2]保水剂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叶片水势及光合特征的作用机理. 杨永辉,吴普特,武继承,赵西宁,管秀娟,何方. 2010

[3]不同补充灌水量对小麦产量和灌水利用的影响. 武继承,杨永辉,贾延宇,王洪斌,管秀娟. 2011

[4]保水剂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和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杨永辉,吴普特,武继承,黄占斌,冯浩,管秀娟,何方. 2010

[5]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蓄水保墒影响的RZWQM模型模拟. 丁晋利,武继承,杨永辉,何建强,冯浩. 2016

[6]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对保水剂与氮肥的响应. 杨永辉,武继承,吴普特,黄占斌,何方,杨先明. 2012

[7]保水剂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及利用的影响. 杨永辉,吴普特,武继承,赵世伟,赵西宁,黄占斌,何方. 2010

[8]不同水分条件下施磷位置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马政华,寇长林,康利允. 2016

[9]豫东平原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与实践效果. 余泳昌,鲁传涛,冯春丽,刘清民. 2005

[10]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土壤系统综合效应研究. 张水清,黄绍敏,聂胜委,郭斗斗,程秀洲. 2012

[11]烤烟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效应研究. 张翔,范艺宽,毛家伟,桂炎伟,陈启龙,李文勋. 2010

[12]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 郭瑞,季书勤,王汉芳. 2007

[13]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武继承,杨永辉,郑惠玲,何方. 2010

[14]旱作农业区不同田间集雨措施应用效果研究. 史福刚,武继承,杨永辉. 2008

[15]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研究土壤改良措施下土壤孔隙. 杨永辉,武继承,毛永萍,韩庆元,何方. 2013

[16]不同材料地膜覆盖对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张杰,贾志宽,李国领,罗诗峰. 2010

[17]不同水分处理对烟草叶片高光谱及红边特征的影响. 贾方方,马新明,李春明,蔺世召,李燕强. 2011

[18]播后镇压覆盖对土壤保水保温和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赵霞,黄瑞冬,李潮海,唐保军,常文风. 2013

[19]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管秀娟,武继承. 2010

[20]地面覆盖和保水剂对冬小麦生长和降水利用的影响. 武继承,管秀娟,杨永辉.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