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肃省大豆品种生育期组的划分及地理分布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如萍 1 ; 宋雯雯 2 ; 韦瑛 3 ; 贾贞 4 ; 魏野畴 5 ; 王立明 1 ; 吴存祥 2 ; 董博 1 ; 张国宏 1 ; 韩天富 2 ;

作者机构: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3.武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

4.天水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

5.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甘肃省;大豆;生育期组;划分;地理分布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2 期

页码: 349-36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甘肃省地域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大豆品种资源丰富,但甘肃各地大豆品种生育期生态类型并不明确。本试验以25份MG 0~Ⅴ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将从甘肃各地收集到的151个大豆品种在甘肃境内5个生态区进行生育期性状鉴定和生育期组划分。结果表明,甘肃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在MG 00和MGⅥ之间。在所鉴定的品种中,属MGⅣ的比例(44.37%)最高,其次为MGⅤ(29.14%)、MGⅢ(11.26%)、MGⅡ(4.64%)、MG 0(3.31%)、MGⅥ(3.31%)、MG 00(2.65%)和MGⅠ(1.32%)。归属于MGⅢ的品种主要分布在河西灌区,占该区域参试品种总数的47.62%;归属于MGⅣ的品种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和陇东旱塬区,占中部地区参试品种总数的56.67%,占陇东旱塬区的63.83%;归属于MGⅤ的品种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占该区域参试品种总数的61.40%。根据甘肃不同地区可成熟的最晚熟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与当地经度、无霜期建立回归方程,推断甘肃省大豆各生育期组的地理分布区间,提出了基于生育期组的甘肃省大豆品种引种方案,以期为甘肃地区大豆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相关文献

[1]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彦军,王兴荣,李玥,李永生,李峰,苟作旺,张恺东,祁旭升. 2021

[2]甘肃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张国宏,倪胜利,王立明,杨国,王托和,豆新社,范珍珠. 2009

[3]甘肃地方核桃资源及优良株系选育研究. 张辉元,王发林,何义和,马明,刘小勇,田会平. 2009

[4]甘肃省果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建议. 张永茂. 2001

[5]中国草地贪夜蛾地理分布数据集. 袁伟宁,罗进仓. 2022

[6]甘肃省集水高效农业研究与发展前景. 冯应新,钱加绪. 1999

[7]廊坊杨在甘肃省引种推广调查研究. 王恭祎,吴永权,宋玉山,姜磊,刘晓杰,张建业. 2001

[8]甘肃蝶类二新记录种. 刘波,陈明,罗进仓. 2007

[9]甘肃省西甜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薛亮,马忠明,杜少平,刘东顺. 2011

[10]管好用好科技扶贫资金-甘肃省高寒阴湿区8年科技扶贫经验之一. 王林安. 1996

[11]对甘肃省贫困村互助资金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刘七军,王海明,李昭楠. 2012

[12]甘肃科技扶贫对策研究. 乔德华,贺春贵,车宗贤,杨思存,白贺兰. 2016

[13]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钱加绪. 2013

[14]甘肃省农作物品种改良方向浅议. 李望鸿,汤莹,陈炳东,左心平. 2007

[15]甘肃省蔬菜微灌应用模式及效果. 康恩祥,罗俊杰,张开乾,郭清毅. 2004

[16]甘肃省创意农业发展思考. 张开乾. 2013

[17]甘肃省啤酒花产业技术主要研发成果综述. 晏国生,钱加绪. 2008

[18]甘肃省农田土壤地下淋溶氮磷流失系数测算初报. 马彦,杨虎德,冯丹妮. 2019

[19]对甘肃退耕还林(草)与粮食可持续生产的认识. 刘润萍. 2004

[20]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班明辉,陈秉谱,王发林,张永茂,马明.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