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林清霞 1 ; 项丽慧 1 ; 王丽丽 1 ; 杨军国 1 ; 宋振硕 1 ; 陈林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白茶;萎凋温度;失水速率;品质;生化成分
期刊名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ISSN: 1008-9209
年卷期: 2019 年 45 卷 004 期
页码: 434-4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改进白茶萎凋工艺,实现白茶加工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以15个茶树品种春季鲜叶为原料,在控湿条件下考察不同萎凋温度(30、25、20℃)对鲜叶萎凋失水速率、白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的影响,并通过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和主成分分析对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进行模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鲜叶失水速率随萎凋过程均呈逐步减小趋势;温度越高,萎凋失水速率越快,萎凋失水拟合方程均符合双曲线函数.与室内自然萎凋相比,在25℃环境下平均萎凋时长缩短了13.6 h.感官审评表明,在萎凋温度为25℃时,白茶品质最优,与自然萎凋的白茶品质相当,且各生化成分的含量与自然萎凋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在萎凋温度为25℃时可以大幅缩短白茶的萎凋时间,且制成的白茶品质优异.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白茶生产效率和改进白茶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 相关文献
[1]白茶萎凋工艺研究概述. 陈林海,宋丹丹,潘哲瀚,陈键. 2010
[2]丹桂白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游小妹,陈常颂,钟秋生,王贵芳,陈荣冰. 2009
[3]茶树新品系新选801和新选807的白茶适制性鉴定. 孔祥瑞,杨军,王让剑,郭吉春. 2013
[4]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初报. 张磊,吴民亿,杨如兴. 2010
[5]白茶感官品质与化学成分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孔祥瑞,王让剑,杨军,郭吉春. 2013
[6]白茶自然萎凋过程中风味形成的动态研究. 张应根,陈林,陈泉宾,王秀萍,王振康,邬龄盛. 2016
[7]优510白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研究. 陈常颂,游小妹,王秀萍,钟秋生,林郑和,陈志辉. 2012
[8]白茶萎凋环境控制设备的测评与应用研究. 张应根,邬龄盛,陈林,王振康. 2014
[9]不同萎凋方式工夫红茶工艺与品质的比较. 陈键,王丽丽,杨军国,宋振硕,陈林. 2016
[10]春闺品种花香红茶发酵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研究. 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陈志辉,游小妹,单睿阳. 2016
[11]乌龙茶制作工艺与品质关系研究——铁观音和黄棪. 陈键,王丽丽,陈林. 2012
[12]不同萎凋方式工夫红茶工艺与品质的比较. 陈键,王丽丽,杨军国,宋振硕,陈林. 2017
[13]乌龙茶制作工艺与品质关系研究-铁观音和黄梭. 陈键,王丽丽,陈林. 2012
[14]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 陈林,陈键,张应根,邬龄盛,王振康,尤志明. 2012
[15]烘焙温度对九龙袍品种乌龙茶生化品质的影响. 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陈志辉,游小妹,陈荣冰. 2014
[16]白茶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创新. 尤志明,高香凤,杨如兴,陈林,邬龄盛,张磊. 2009
[17]白茶发展现状与技术创新. 尤志明,高香凤,杨如兴,陈林,邬龄盛,张磊. 2009
[18]瑞香等3个高香型红茶与乌龙茶兼用新品种的主要性状. 陈常颂,游小妹,陶湘辉,林郑和,钟秋生,陈荣冰. 2011
[19]基于UPLC-MS/MS同时分析福建乌龙茶和白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 黄彪,刘文静,方灵,韦航,吴建鸿,傅建炜. 2020
[20]陈年白茶香气成分分析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宁芊,韦航,陈美卿,方灵,史梦竹,傅建炜.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膜分离对福建产不同茶类提取物化学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作者:林清霞;王丽丽;宋振硕;蔡淑娴;刘仲华;陈林
关键词:茶叶;水提物;膜分离;生化成分;抗氧化
-
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作者:宋振硕;卫聿铭;李铁汉;项丽慧;张应根;陈林;宁井铭
关键词:花果香红茶;贮藏;感官品质;代谢组学;生化成分
-
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模式识别研究
作者:张应根;宋振硕;陈林;陈键;王丽丽;项丽慧
关键词:乌龙茶;绿茶;鲜叶;氨基酸;模式识别
-
丹桂绿茶窨制工艺
作者:王振康;邬龄盛;王秀萍;王丽丽
关键词:丹桂;桂花绿茶;窨制;工艺
-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摊青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
作者:项丽慧;宋振硕;张应根;王丽丽;陈键;陈林
关键词:工艺;品质控制;白茶;萎凋;摊青
-
白茶风味品质形成与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陈林;陈键;宋振硕;王丽丽;张应根;项丽慧;林清霞
关键词:白茶;产品分类;风味化学;品质调控
-
保压时间对白茶饼物理特性和感官品质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作者:陈键;宋振硕;林清霞;王丽丽;傅永兴;陈林
关键词:白茶饼;保压时间;物理特性;感官品质;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