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曾莉 1 ; 张鑫 2 ; 张水清 3 ; 王秀斌 2 ; 梁国庆 2 ; 周卫 2 ; 艾超 2 ; 张跃强 1 ;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
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秸秆;潮土;腐解;养分释放;有机组分;扫描电镜;核磁共振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20 年 26 卷 009 期
页码: 1565-157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秸秆腐解与元素转化涉及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提高土壤氮素水平是加速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的关键措施.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潮土中小麦秸秆腐解特性、养分释放特征及其结构组分变化规律,深入了解秸秆腐解过程与机制,为完善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本试验点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土壤类型为潮土,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轮作,以小麦秸秆为研究对象,设置0(SN0)、180(SN1)和240(SN2)kg/hm23个氮肥用量,进行187天的秸秆包填埋试验,利用超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固态核磁共振(13C-NMR)等方法研究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和结构组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1)小麦秸秆腐解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前两周为快速腐解期,该阶段秸秆平均腐解率为46%,整个玉米季(100天)秸秆平均腐解率为71%;高氮营养环境对前两周的秸秆腐解率无显著影响;从第二周开始,施用氮肥处理加速了秸秆腐解,SN1和SN2处理秸秆腐解率平均高于SN0处理6个百分点,但SN1和SN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秸秆碳释放率与秸秆腐解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腐解187天后,秸秆氮磷钾养分最终释放率大小顺序为钾(96%~97%)>氮(52%~86%)>磷(29%~45%),其中钾在前两周基本完全释放,而氮、磷释放率在后期有负增长现象.3)纤维素、半纤维素腐解率与秸秆腐解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而木质素则在中后期腐解较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最终腐解率分别为78%~87%、86%~91% 和66%~73%(187天后).4)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小麦秸秆结构逐渐遭到破坏,表面变得粗糙,断层增多,空洞增大,纤维束变得松散,形成近似网状结构;高氮处理下小麦秸秆表观结构受破坏程度大于不施氮处理.5)核磁共振结果显示,不同有机碳官能团信号强度分布表现为:烷氧碳(47.02%~60.13%)>烷基碳(11.41%~17.38%)>双烷氧碳(10.79%~13.31%)>甲氧基碳/烷氮碳(7.53%~12.02%)>芳基碳(2.70%~7.18%)>羧基碳(1.07%~2.60%)>酚基碳(0.75%~2.02%);腐解过程中烷基碳、甲氧基碳/烷氮碳、酚基碳和羧基碳相对含量显著增加,而烷氧碳相对含量显著降低.6)相关分析表明,秸秆残余物所有有机碳官能团均与腐解率、碳释放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有机碳官能团中只有烷氧碳、甲氧基碳/烷氮碳与氮释放率有显著相关性;烷氧碳、双烷氧碳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腐解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羧基碳和甲氧基碳/烷氮碳均与木质素腐解率呈现极高的正相关性.[结论]施用氮肥能够促进小麦秸秆腐解和碳释放,其效果在秸秆还田两周后才能显现出来;在腐解过程中,秸秆残余物中代表易分解碳水化合物的烷氧碳相对含量随腐解时间延长而不断降低,且占比均高于其它碳官能团,对指示秸秆腐解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固态核磁共振技术更有利于监测秸秆腐解过程中不同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变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秸秆腐解机制.
- 相关文献
[1]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品种草莓的化学成分差异. 安莉,汪红,马婧玮,秦冬梅,朱春雨,袁永亮,吴绪金. 2020
[2]不同类型花生浸种过程物理特性变化及内部水分迁移规律. 李萍,谢永康,李星仪,杨慧,韩俊豪,张丽霞. 2024
[3]河南省麦秸饲用化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何文龙,冯长松,李绍钰,王二耀,王成章. 2013
[4]小麦秸秆复合基质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杨凡,米国全,唐艳领,史艳艳,牛莉莉,赵秀山,史宣杰,马凯,程雨彤. 2020
[5]碱和蒸汽高压对小麦秸秆中粗纤维降解率的影响. 白献晓,王二柱,朱群,常娟,尹清强,刘超齐,卢富山. 2016
[6]小麦秸秆塑料袋栽培平菇高产配方筛选试验. 孔维威,康源春,孔维丽,袁瑞奇,张玉亭. 2014
[7]不同施肥条件下毛叶苕子的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张成兰,刘春增,李本银,张梦,吕玉虎,陈雪青,曹卫东. 2019
[8]施肥对潮土肥际微域微生物数量分布的影响. 喻田甜,彭思利,朱劲,宝德俊,袁玲. 2014
[9]长期定位施肥下潮土磷素盈亏及对无机磷的影响. 王柏寒,黄绍敏,郭斗斗,张水清,宋晓,岳克,张珂珂. 2019
[10]长期施肥下潮土全氮、碱解氮含量与氮素投入水平关系. 张水清,林杉,郭斗斗,宋晓,张珂珂,黄绍敏. 2017
[11]生物炭施用下潮土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 张帅,成宇阳,吴行,郑琴,王秀斌,张水清. 2021
[12]黄褐土和潮土中硫素在植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消长. 韩会阁,刘巧真,许成悦,卢晓华,吴照辉,徐文正,郭芳阳,阎小毛,蔡宪杰. 2021
[13]减氮条件下砂壤质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氨挥发特征及排放系数. 吕金岭,王小非,骆晓声,梁少民,寇长林. 2021
[14]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磷素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 吴璐璐,张水清,黄绍敏,杜伟,柳小琪,王晓红,吕家珑. 2021
[15]腐殖酸与氮肥配施对豫北潮土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闫军营,孙笑梅,程传凯,张水清,袁天佑. 2020
[16]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磷素下移及有效磷生态阈值的研究. 张珂珂,黄绍敏,郭斗斗,宋晓,岳克,张水清,黄晨晨. 2020
[17]潮土小麦和玉米Olsen-P农学阈值及其差异分析. 郭斗斗,黄绍敏,张水清,张珂珂,宋晓. 2017
[18]RothC模型模拟华北潮土区的土壤有机碳动态. 王金州,卢昌艾,张金涛,单鹤翔,张文菊,黄绍敏,徐明岗. 2010
[19]华北潮土区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基础地力研究. 张水清,黄绍敏,娄翼来,三岛慎一郎,郭斗斗,钱小平. 2016
[20]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土壤肥力评价. 张水清,黄绍敏,郭斗斗,杨尊玉.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的同化利用玉米秸秆碳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
作者:陈霄龙;郭腾飞;张倩;岳克;张珂珂;宋晓;丁世杰;张水清;黄绍敏
关键词:13C玉米秸秆;DNA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微生物类群;群落演替
-
秸秆还田及不同比例控失尿素对华北平原小麦产量及潮土性质影响
作者:张水清;涂昊泽;岳克;黄绍敏;张博;宋晓;郭斗斗;张珂珂;岳艳军
关键词:控失尿素;秸秆还田;土壤养分;硝态氮;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
-
潮土磷库组成及累积磷的消耗转化特征
作者:郭斗斗;张珂珂;黄绍敏;宋晓;张水清;岳克;郭腾飞
关键词:潮土;累积磷有效性;磷转化;缓效磷库;生物耗竭;磷地力
-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
作者:宋晓;张珂珂;岳克;岳艳军;张歆玥;黄绍敏;郭腾飞;郭斗斗;张水清;李向东;丁世杰;杨程
关键词:小麦;高产;氮高效;氮低效;籽粒灌浆
-
刀孢蜡蚧菌油剂对苹果黄蚜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
作者:邵云飞;谭家玙;李成军;刘苏;李世广;朱丞宇;江连强;张鑫;李茂业
关键词:苹果黄蚜;刀孢蜡蚧菌;油剂;生物防治
-
生物炭对潮土氨挥发及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
作者:张水清;张博;岳克;林杉;黄绍敏
关键词:生物炭;氨挥发;氮素吸收;潮土;铵态氮
-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氮组分及剖面分布的影响
作者:岳克;张水清;黄绍敏;张珂珂;王柏寒;郭腾飞;郭斗斗;宋晓
关键词:长期定位;潮土;有机氮组分;有机肥;化肥;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