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2019—2020年夏季表层悬浮颗粒有机质组成及其控制因素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陶舒琴 1 ; 李云海 1 ; 唐正 1 ; 叶翔 1 ; 孙恒 1 ; 高众勇 1 ; 李国刚 1 ;

作者机构: 1.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颗粒有机碳;生物标志物;δ~(13)C;物质来源;罗斯海–阿蒙森海

期刊名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ISSN: 0256-1492

年卷期: 2022 年 04 期

页码: 24-3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陆架边缘海悬浮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来源研究是海洋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其边缘海海洋环境受海–气–冰系统共同作用与影响,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来源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与全球意义,其控制因素研究对全面认识罗斯海、阿蒙森海等典型西南极边缘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物泵传输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区采集的59个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样品的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和多种来源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测试数据,研究了罗斯海–阿蒙森海区域悬浮颗粒物中有机质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悬浮颗粒物中不同来源有机质含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评估了不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在海–气–冰系统作用下的南极边缘海颗粒有机质组成及来源示踪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罗斯海–阿蒙森海区海水表层颗粒物中颗粒有机碳(POC)的丰度与表层水体荧光值、海水pCO_2、海洋浮游植物源和动物源生物标志物等的丰度分布趋势一致,这种水平分布趋势的一致性表明夏季罗斯海–阿蒙森海海水表层POC主要由浮游植物和动物现场产生。表层悬浮颗粒物总有机质C/N比普遍低于4,显示海区颗粒有机质受微生物降解改造作用明显;表层悬浮颗粒物δ~(13)C值普遍低于-25.2‰,空间分布复杂,反映了南极冰架边缘海独特的贫~(13)C的浮游植物源、富~(13)C的动物源和贫~(13)C的陆源颗粒有机组成的混合信号。表层悬浮颗粒物类脂生物标志物指标是区分不同来源POC组分的有效指标;菜籽甾醇、甲藻甾醇等浮游植物源生物标志物含量之和能较好地反映浮游植物源POC的贡献:近岸冰间湖区呈现高值,其浓度的空间变化受控于水体浮游植物活动;胆甾醇能较好地反映动物源POC的贡献:冰架边缘近岸区呈现高值,其浓度的空间变化受控于海区次级生产力水平和企鹅、海豹等生物量水平;长链的烷基类脂生物标志物较好地反映了南极岩性陆源POC的贡献,其浓度的空间变化受控于南极冰川作用主导的海陆相互作用的过程影响,往往在融冰过程明显的冰架边缘近岸区呈现高值。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标志物分子指标结合总有机质指标的多参数综合评估为准确辨识南极边缘海复杂的POC来源组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在极区现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古海洋环境演化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 相关文献

[1]Determination of Trophic Transfer at a Created Intertidal Oyster (Crassostrea ariakensis) Reef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Using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Quan, Wei-min,Shi, Li-yan,Chen, Ya-qu,Humphries, Austin T..

[2]基于耳石δ~(13)C和δ~(18)O的黄、渤海秋季小黄鱼补充群体的种群划分. 袁威,王玉堃,张廷廷,金显仕,孙耀. 2019

[3]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分析. 张丹丹,曾志刚,殷学博. 2017

[4]西菲律宾海现代风尘物质组成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王薇,徐兆凯,冯旭光,蔡明江,陈红瑾,李铁刚. 2020

[5]东海外陆架-陆坡-冲绳海槽不同沉积单元底质沉积物成因及物源分析. 窦衍光,陈晓辉,李军,蔡峰,温珍河,徐刚,邹亮. 2018

[6]华南沿岸大型河流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对南海北部沉积物的贡献. 曹立,刘建国,何伟,MD Hafijur Rahaman Khan. 2018

[7]深海富稀土沉积研究的若干问题. 张霄宇,石学法,黄牧,滕国超,麻书畅,黄大松. 2019

[8]末次冰消期(1.9万年)以来冲绳海槽中部黏土矿物来源及其环境响应. 田旭,胡邦琦,王飞飞,黄威,丁雪,宋维宇,徐方建. 2020

[9]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成因研究进展. 张青青,刘可禹,刘太勋,孙润平,孟阳. 2021

[10]冲绳海槽中南部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质来源. 邹亮,窦衍光,陈晓辉,胡邦琦,林曦. 2021

[11]孟加拉湾中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谭龙,刘建国,黄云,Md Hafijur Rahaman Khan,徐政,刘升发,石学法. 2023

[12]桑沟湾夏、秋季悬浮颗粒物的沉降通量及再悬浮的影响. 杨茜,杨庶,宋娴丽,孙耀. 2014

[13]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8种典型脂溶性藻毒素. 王艳龙,陈军辉,高莉媛,王帅,郑晓玲,孙承君,王小如. 2016

[14]南海南部悬浮颗粒物脂肪酸组成. 刘华雪,柯常亮,李纯厚,廖秀丽,黄洪辉. 2014

[15]近180°水中悬浮颗粒物体积散射函数测量. 陈都,刘秉义,杨倩,唐军武,吴松华. 2021

[16]混养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中悬浮颗粒物和弧菌数量的影响. 粟丽,朱长波,陈素文. 2015

[17]对虾池塘网箱养殖罗非鱼期间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动态及对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粟丽,朱长波,张汉华,李卓佳,余招龙. 2012

[18]贝藻处理工厂化养殖废水的研究. 曲克明,卜雪峰,马绍赛. 2006

[19]草鱼池塘养殖水体的悬浮物特征. 陈哲,刘兴国,程翔宇,张旺,程果锋,肖述文. 2024

[20]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悬浮颗粒物去除装备研究进展. 周亮,唐荣,刘兴国,程果锋,顾兆俊,刘士坤.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