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选育群体与杂交群体遗传多样性差异及其在低温条件下生长性能的比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东宇 1 ; 孟宪红 2 ; 孔杰 2 ; 栾生 2 ; 曹宝祥 2 ; 罗坤 3 ;

作者机构: 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2.;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3.;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杂交育种;耐低温;生长性能;遗传多样性

期刊名称: 渔业科学进展

ISSN: 2095-9869

年卷期: 2017 年 04 期

页码: 69-7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选取连续3年选育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作为选育群体(SP),选育群体与引进的凡纳滨对虾群体的杂交F_1代群体(HP),探究了这2个群体在低温条件下的生长性能及遗传多样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在生长性能方面,HP群体与SP群体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3.18±3.65)g和(12.20±3.14)g,变异系数(CV)分别为27.69%和25.74%。HP群体的体重和其他可测量性状的平均值均大于SP群体。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表明,2个群体体重(BW)和第3腹节宽(TASW)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HP群体的特定增长率(SGR)和绝对增重率(AGR)分别为(5.09±0.61)%/d和(0.26±0.60)g/d,SP群体的SGR和AGR分别为(4.94±0.57)%/d和(0.24±0.63)g/d,HP群体的SGR和AGR均极显著高于SP群体(P<0.01),表明HP群体相对于SP群体有着明显的生长优势。在遗传多样性方面,HP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7.9)略高于SP群体(Na=7.6)。HP群体和SP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3和0.62,均为高度多态。2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492(HP群体)和0.483(SP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为0.675(HP群体)和0.663(SP群体),HP群体的H_e和H_o均略高于SP群体,表明HP群体相比SP群体有着更加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分析表明,2个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1556,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显著。

  • 相关文献

[1]凡纳滨对虾7个引进群体的生长性能评估. 阮晓红,罗坤,栾生,孔杰,许圣钰,陈荣坚,陈国良. 2013

[2]分段养殖模式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的应用. 李俊伟,颉晓勇,郭永坚,朱长波,常华,王豪杰,陈素文. 2016

[3]卵黄抗体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VpAHPND感染的影响. 王仁宝,史成银,宋晓玲,王一婷,张惠芬,任宁欣,谢国驷,张庆利. 2022

[4]丁酸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抗氧化力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高哲颖,袁春营,崔青曼,张天时,薛洋洋. 2024

[5]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丁贤,李卓佳,陈永青,林黑着,杨铿. 2008

[6]酵母核苷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以及抗应激影响的研究. 王广军,朱旺明,谭永刚,康莹. 2009

[7]凡纳滨对虾6个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颉晓勇,苏天凤,陈文,张志,颜远义,江世贵. 2008

[8]凡纳滨对虾全基因组SSR标记开发及不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王佳佳,王琼,秦桢,陈耀辉,李健,李吉涛. 2023

[9]利用"黄海芯1号"55K SNP芯片评估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近交水平. 刘丹阳,孔杰,王平,陈荣坚,傅强,罗坤,陈宝龙,隋娟,孟宪红,代平,谭建,曹家旺,李旭鹏,康子仪,刘绵宇,强光峰,迟长凤,栾生. 2024

[10]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在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抗性基础群体遗传评估中的应用. 刘绵宇,李旭鹏,孔杰,孟宪红,陈美佳,罗坤,隋娟,代平,张雅文,强光峰,谭建,陈宝龙,曹家旺,李波波,赖晓芳,栾生. 2023

[11]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7个凡纳滨对虾引进群体子一代的遗传多样性. 黄小帅,徐煜,胡晓娟,徐武杰,苏浩昌,文国樑,杨铿,曹煜成. 2019

[12]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群体和“优鲈1号”群体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遗传和生长性能比较. 周家辉,李胜杰,姜鹏,孙雪,韩林强,白俊杰. 2020

[13]鲤EST标记与耐低温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定位. 常玉梅,高国强,徐丽华,刘金亮,刘春雷,梁利群. 2010

[14]大口黑鲈幼鱼低温耐受、耗氧率和窒息点研究. 蔡磊,白俊杰,李胜杰,姜鹏,陈昆慈. 2012

[15]大黄鱼耐低温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高国强,常玉梅,韩启霞,池炳杰,李明云,薛良义,梁利群. 2010

[16]温度对鱼类生存的影响. 龙华. 2005

[17]温度对鱼类生存的影响. 龙华. 2005

[18]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 李炎璐,陈超,翟介明,李波,王清印. 2012

[19]斑鳜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及其效果分析. 周磊,罗渡,卢薛,王鹏飞,胥鹏,曾雷,李桂峰. 2014

[20]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燕敬平,孙慧玲,方建光,张榭令,陈家彦,张春利. 199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