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内生菌在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大孢子果发育过程中的结构特征和细胞响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吴志华 1 ; 郑斯平 2 ; 陈坚 2 ; 陈彬 2 ; 郑伟文 2 ;

作者机构: 1.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关键词: 满江红;蓝藻;细菌;超微结构;分泌;生物被膜

期刊名称: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7 期

页码: 1378-138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水生植物满江红(Azolla)是蕨类、蓝藻(Cyanobacterium)和细菌的共生体。在满江红营养生长期,共生藻和内生菌共生于宿主的叶腔中。在满江红孢子果形成期,共生藻会移居到满江红的孢子果内。本研究借助超薄切片、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金标记技术,通过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以揭示内生菌在满江红结孢期间的菌体形态特征和细胞响应。结果表明,内生菌伴随共生藻进入发育中的大孢子果并最终被定位在大孢子果顶端区域内。大约43%进入果腔的内生菌分泌胞外泡囊,有的还释放出DNA和多糖类似物等,25%的内生菌形成荚膜,17%的内生菌细胞质中累积了聚β羟基丁酸颗粒,9%的细菌呈现类似自噬性或坏死性的细胞死亡。大孢子果完全成熟时大部分的细菌栖身在类似生物被膜的基质中。本研究阐明了内生菌在宿主有性繁殖阶段形态结构特征和细胞响应,进而保持与宿主同步发育的节奏,以过渡到新的共生世代。这将为人工构建作物-微生物共生固氮体系提供新的思路。

  • 相关文献

[1]一株满江红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分生孢子发育研究. 黄敏敏,陈美珍,陈坚,郑伟文. 2022

[2]毒素-抗毒素系统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侯博,王晨燕,周伦江. 2022

[3]满江红内生菌外膜泡囊的电镜观察与超微结构分析. 黄敏敏,陈彬,ULLA Rasmussen,陈坚,罗钦,郑伟文. 2018

[4]从"Azolla Event"看满江红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黄毅斌,翁伯琦,唐龙飞. 2010

[5]无藻满江红(Anabena-free Azolla)和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重建共生体. 林沧,刘中柱,郑德英,唐龙飞,渡边岩. 1988

[6]满江红属5种红萍耐荫性研究. 徐国忠,郑向丽,林觅真,黄银妹. 2005

[7]生物技术在满江红研究中的应用. 唐龙飞. 1999

[8]满江红孢子果空间诱变效应的研究 Ⅱ空间条件对不同品系满江红耐荫性的影响. 鲁雪华,卞祖良,郭文杰,陈敏. 2002

[9]满江红孢子果空间诱变效应的研究 Ⅰ.高空条件对不同品系满江红孢子果生长发育的影响. 郭文杰,鲁雪华,林勇,陆培基,刘中柱. 2002

[10]满江红九膘亚属种雄性育性的初步调查研究. 金桂英,陈坚,唐龙飞. 2001

[11]水生植物小叶满江红内生真菌与古菌的发现及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群落组成分析. 陈坚,郑伟文,郑益平,陈彬,郑斯平,朱炳耀. 2019

[12]满江红-满江红鱼腥藻在营养生长期共生关系的扫描电镜观察. 郑伟文,林亦瀚,陆培基,刘中柱,黄进华. 1987

[13]结合态氮对满江红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陈坚,陈彬,郑斯平,郑益平,朱炳耀,郑伟文. 2020

[14]满江红属植物的有机肥品质评价. 邓素芳,黄水珍,郑向丽,应朝阳. 2020

[15]满江红大孢子果萌发与成苗期间蕨-藻共生关系的电镜观察. 郑伟文,林永辉,林亦瀚,陆培基,刘中柱,黄进华. 1990

[16]满江红孢子果形成期蕨-藻共生关系的电镜观察. 郑伟文,林永辉,陆培基,刘中柱,黄进华. 1988

[17]满江红内生细菌的培养及其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检测. 陈坚,郑益平,陈彬,郑斯平,郑伟文. 2021

[18]不同满江红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季节变化. 郑向丽,应朝阳,徐国忠,王俊宏,刘岑薇,余涛,黄毅斌. 2018

[19]满江红鱼腥藻与其宿主的遗传多样性和协同性的RAPD分析. 陈坚,郑伟文,徐国忠,宋铁英,唐龙飞. 2002

[20]满江红三膘亚属种及种间杂种雄性育性初步研究. 金桂英,陈坚,唐龙飞.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