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有机培肥显著提升矿区复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安永齐 1 ; 王小利 1 ; 靳东升 2 ; 郜春花 2 ; 张强 2 ; 洪坚平 3 ; 徐明岗 4 ;

作者机构: 1.贵州大学农学院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3.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4.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关键词: 煤矿区复垦土壤;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有机碳组分;土壤碳固定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20 年 26 卷 006 期

页码: 1117-112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肥力的核心,其不同组分间具有高度异质性.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煤矿区复垦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提升的差异特征,可为煤矿区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山西煤矿复垦区进行,复垦始于2014年,种植作物为大豆(1年)和玉米(2年)轮作,采样时(2018年)种植作物为玉米.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未复垦自然恢复(ZH)、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肥配施化肥(MNPK).使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将土壤有机碳分为游离活性、物理保护、化学保护和生物化学保护4个组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各组分有机碳的含量,计算了各组分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相较于自然恢复处理,CK、NPK、M、MNPK处理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1.8%、24.0%、49.3%和38.8%,有机肥处理又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M、MNPK处理下,游离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11和1.68 g/kg,物理保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70和0.49 g/kg,均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化学保护和生物化学保护组分的有机碳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除了微团聚体内的轻组和粘、粉粒外,各组分质量比例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施用有机肥主要增加了大团聚体(游离活性态和物理保护态)的质量比例,改善了土壤结构.相关分析表明,游离态的粗颗粒和细颗粒有机碳及物理保护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拟合方程的斜率表示组分碳含量随单位总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引起的变化值,最高的为游离粗颗粒有机碳组分,达到39.7%,游离细颗粒和物理保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率分别为18.6%和21.7%;而化学保护粘、粉粒和生物化学保护粘粒组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施肥和轮作与自然恢复状态相比,短期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施用有机肥效果好于单施化肥.单施或者与NPK配合施有机肥主要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中游离活性态和物理保护态有机碳含量的提升,单施有机肥效果更佳.由于新增的土壤有机碳活性高,需要长时间持续投入才可能恢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 相关文献

[1]耕作方式对晋中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祁泽伟,刘彩霞,李娜娜,梁改梅,薛建福. 2020

[2]微生物肥料对铝矿废弃地复垦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原芩,孙崇凤,李华,张强,郜春花. 2013

[3]煤粉尘添加量与温度对山西省两种土壤碳释放规律的影响. 刘平,张强,杜文波,李丽君,白光洁,丁玉川. 2011

[4]长期施肥下褐土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征. 史康婕,周怀平,杨振兴,解文艳,程曼. 2017

[5]不同管理措施对铝矿废弃地复垦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原芩,梅娟,李华,张强,郜春花,张秋华. 2012

[6]耕作方式对连作高粱产量及土壤水分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光,史丽娟,崔旭东,赵雪峰,白文斌. 2023

[7]秸秆还田下褐土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征. 史康婕,周怀平,解文艳,杨振兴,程曼. 2017

[8]电厂煤粉尘沉降特征及其对周边土壤主要性质的影响. 刘平,张强,程滨,焦晓燕,杜文波.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