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胡建坤 1 ; 黄蓉 1 ; 李湘民 1 ; 刘永锋 2 ; 曹志斌 3 ; 黄瑞荣 1 ;

作者机构: 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稻曲病;抗性鉴定

期刊名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286

年卷期: 2021 年 004 期

页码: 774-78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为了解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抗性水平,初步分析其抗病原因,对东乡野生稻在水稻抗稻曲病育种工作中应用给予评价。【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东乡野生稻107份单株材料进行稻曲病抗性鉴定,以了解其抗性水平,并通过调查与统计试验材料的穗苞长度、宽度、菌液容纳量以及接种后一定时间内气温等因素,对东乡野生稻材料抗稻曲病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107份东乡野生稻单株材料中,表现高抗的材料有19份,占鉴定材料的17.76%;表现抗病的材料有74份,占鉴定材料的69.16%;表现中抗的材料有12份,占鉴定材料的11.21%;表现中感的材料有2份,占鉴定材料的1.87%;高抗及抗病材料共93份,占鉴定材料的86.92%,没有感病及高感材料,表明东野材料整体对稻曲病有较好的抗性。穗苞长度、宽度及菌液容纳量调查结果显示,破口时东乡野生稻穗苞长度(28.73 cm)大于两优培九(22.05 cm),穗苞直径(0.65 cm)小于两优培九(0.87 cm),表明东乡野生稻与两优培九穗型存在显著差异,穗型的差异导致东乡野生稻穗苞菌液容纳量(0.88 mL)显著小于两优培九(1.93 mL),而穗苞菌液容纳量的减少降低了水稻与病原菌的接触数量,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整体抗性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正常生长下的东乡野生稻孕穗及破口时间均晚于两优培九,因此接种后一定时间内东乡野生稻平均温度(24℃)低于两优培九(28.3℃),而稻曲病菌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0℃,因此接种后东乡野生稻所处环境温度较低,不利于稻曲病菌生长,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整体抗性水平较高的另一原因。【结论】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有较高的抗性水平,在水稻育种工作中,可以利用东乡野生稻来改变水稻的穗型或推迟水稻生育期,以提高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

  • 相关文献

[1]东乡野生稻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研究. 胡建坤,黄蓉,李湘民,刘永锋,廖泰珍,黄瑞荣. 2020

[2]水稻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研究(P.136). 陈志谊,张君成,刘永峰,刘邮洲. 2005

[3]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的QTL定位. 肖宁,洪义欢,张超,苏琰,张小蒙,陈建民. 2010

[4]稻曲病病原学及防治技术研究. 赵桂东,李茹,周玉梅,朱海波. 2000

[5]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袁彩勇,袁生堂,吴洪恺. 2001

[6]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 李茹,赵桂东,周玉梅. 2001

[7]稻曲病、水稻穗颈瘟防治药剂筛选及其协同防治技术. 宋益民,丛国林. 2016

[8]稻曲病的发病规律及新药剂“爱苗”的防治示范. 王银官,陈辉民. 2006

[9]中国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 张俊喜,成晓松,宋益民,王伟,仇彩云,周加春,李红阳,顾慧玲,孙星星. 2016

[10]江苏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控技术. 张俊喜,成晓松,高波,霍金兰,李红阳,宋勇兵,顾慧玲,孙星星,马晶晶,王凯. 2018

[11]两优培九稻曲病的发生及其与抽穗后温湿度的关系. 吕川根,宗寿余,姚克敏. 2003

[12]申嗪霉素与王铜混用对水稻穗期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成晓松,张俊喜. 2016

[13]灭黑一号防治水稻后期主要病害的药效研究. 李洪山,李慈厚,李红阳. 2008

[14]不同环境下水稻稻曲病抗性位点检测(英文). 李余生,杨娟,黄胜东,王才林. 2014

[15]2014年江苏省稻曲病发生情况调查. 张俊喜,蒋林忠,霍金兰,宋益民,成晓松,仇彩云,蔡晓祥. 2015

[16]20%井冈·咪鲜胺可湿性粉剂对水稻中后期病害控制效果. 赵来成,束兆林,缪康,吉沐祥,吴祥,张世军,蒋勇义. 2008

[17]常规药剂对水稻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效研究. 张凯,付佑胜,熊战之,李茹,赵桂东,曹凯歌. 2018

[18]稻曲病田间简易接种方法-厚垣孢子直接喷雾法. 张俊喜,成晓松,葛兆建,高波,霍金兰,王凯,李红阳,顾慧玲,陈中兵,孙星星,马晶晶,蒋颖洁,王凡. 2020

[19]利用重组自交系分析水稻稻曲病抗性位点及效应. 李余生,张亚东,朱镇,赵凌,王才林. 2008

[20]水稻抗稻曲病数量性状座位及效应分析. 李余生,黄胜东,杨娟,王才林.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