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变化机制;指示作用;海洋沉积物
期刊名称: 地质论评
ISSN: 0371-5736
年卷期: 2019 年 03 期
页码: 671-68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近年来由于人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缺氧区面积不断增大,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反演水体缺氧情况已经发展成为海洋化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详细阐述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机制,并总结了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富集程度反映海水缺氧程度和底质氧化还原状况的一系列指标,如Re/Mo、Cd/U、Th/U、V/Sc、V/(V+Ni)值,U—Mo共变模型,δ~(98/95)Mo,多指标微/痕量元素模型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等。沉积物中Re、Mo含量、Re/Mo值、自生Mo/U值、Th/U值对上层水体缺氧和氧化条件区分良好,可定量指征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沉积物中Re含量近似于1 ng/g(地壳值),Mo含量>1μg/g(地壳值),Re/Mo值接近0.3×10~(-3),Mo—U富集系数比为(0.1~0.3)×现代海水,Th/U值>2,可指示氧化环境;Re含量在10~30 ng/g,Mo含量近似于1μg/g,Re/Mo值10×10~(-3)~30×10~(-3),Mo—U富集系数比>1×现代海水,Th/U值在0~2范围内,可指示缺氧环境;Re含量>30 ng/g,Mo富集达到20~40μg/g,Re/Mo值接近0.7×10~(-3)(海水中Re/Mo值),Mo—U富集系数比为(3~10)×现代海水,可指示极度缺氧的硫化环境。Mo_(EF)—U_(EF)交会对数坐标图、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指标可定性分析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V/(V+Ni)值对于次氧化沉积物指示效果不佳;Cd/U值在次缺氧条件下的变化机制复杂,还需进一步研究。生物扰动、成岩作用、人为污染、水体局限、高有机碳通量、Fe、Mn氧化物循环等因素通过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与迁移,从而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的应用,应剔除有机质吸附与陆源输入等非自生部分的影响,结合各种指标互相印证,综合判别水体氧化还原状态。
- 相关文献
[1]南极罗斯海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海洋意义. 王家凯,李铁刚,熊志方,常凤鸣,秦秉斌,王琳淼,贾奇. 2018
[2]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泡沫体积与生物絮团及环境的关系. 宋逸飞,张家松,李贤,董登攀,宋协法. 2024
[3]MC-ICP-MS测定海洋沉积物中钕同位素的化学分离方法. 何连花,张辉,刘季花,张颖,朱爱美,汪虹敏. 2020
[4]高效液相色谱-荧光/紫外串联测定海洋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 杨帆,翟毓秀,任丹丹,郭萌萌,吴海燕. 2013
[5]桑沟湾沉积物氮的赋存形态及储存量. 蒋增杰,方建光,张继红,毛玉泽,王巍,薛素燕. 2007
[6]波长与能量色散复合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海洋沉积物中多种元素. 张颖,朱爱美,张迎秋,徐磊,张辉,刘季花. 2018
[7]东海中部陆架混合事件层沉积特征与成因探讨. 单新,石学法,乔淑卿,刘建兴,金丽娜.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WSSV-VAP1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作者:刘庆慧;黄倢;;韩文君;王清印
关键词:WSSVVAP1;基因;克隆;序列分析;中国明对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