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中国木薯病害研究进展与展望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时涛 1 ; 李超萍 1 ; 王国芬 1 ; 黄贵修 1 ;

作者机构: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中国;木薯;病害;研究历史;监测技术;防控方法

期刊名称: 热带作物学报

ISSN: 1000-2561

年卷期: 2023 年 44 卷 012 期

页码: 2355-236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木薯是全球第六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相关产业在当地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木薯种植中,田间各种频繁发生的病害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生产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木薯病害研究在建国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缓慢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 10 年代快速发展阶段,以及 21 世纪 10年代后高速发展阶段的进展情况,同时着重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当前,为害中国木薯的病害有 4 类 11 种,细菌性萎蔫病为害最为严重,褐斑病发生面积最大,而国际木薯第一大病害——花叶病(类)已入侵中国大陆地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已开展了木薯病害数据库建设和智能监测技术研究.在危险性病害预警方面,国内开展了 5 种病害风险评估,主要针对花叶病和褐条病的抗性评价、致害机理、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细菌性萎蔫病方面,相关机构开展了监测技术、病原菌基因组序列测序和致病(及抗铜)机理、病原种群遗传变异、抗病种质鉴选及抗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也进行了有效药剂筛选和高效施药、生物防治及种茎消毒等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对于花叶病,国内已明确其发生范围、病毒种类、远距离扩散关键因子,并在病毒致害机理、田间传播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本文还介绍了褐斑病等 7 种常见病害监控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木薯产业出现食用化、规模化等趋势,以及在参与机构数量及科研进展速度、多学科融合的助推作用,并对研发新热点等方面进行了展望.本文有助于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中国木薯病害发生现状及当前研究进展,也为热区其他作物病害监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借鉴.

  • 相关文献

[1]中国木薯病虫害防治现状及绿色防控建议. 杨洁,徐建欣,范武波,宋付平,李端奇. 2016

[2]推动中非木薯科技合作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欧文军,韦卓文,梁海波,夏秀云,李开绵. 2016

[3]中国木薯产业化的发展研究与对策. 黄洁,李开绵,叶剑秋,程序. 2006

[4]中国木薯施肥研究进展. 宋付平,黄洁,陆小静,张振文,叶剑秋,李开绵. 2009

[5]中国木薯产业链的结构与演进. 占金刚,詹满琳,李光辉. 2015

[6]我国的木薯优势区域概述. 黄洁,李开绵,叶剑秋,覃汉林,邵乃凡,陈明育. 2008

[7]世界木薯生产对中国的启示. 梁海波,魏云霞,黄洁,宋恩亮. 2016

[8]国内外木薯产业发展近况. 方佳,濮文辉,张慧坚. 2010

[9]赤潮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李春强,刘志昕,常明进,朱白婢,彭明. 2006

[10]农田作业机械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夏鼎宽,邓干然,何冯光,崔振德,郑爽,李国杰. 2020

[11]武鸣县木薯朱砂叶螨发生规律初探. 潘文勤,李华英,颜文好,李兆贵,韦艳春,黄洁. 2011

[12]创新催生木薯产业化. 黄洁. 2007

[13]我国木薯燃料酒精发展现状及建议. 匡钰,朱德明. 2006

[14]木薯的营养规律及平衡施肥. 漆智平,洪彩香,张伟特,黄洁. 1999

[15]木薯MADS-box基因克隆及其响应乙烯信号的表达模式分析. Wenbin Liao,廖文彬,Wang Gan. 2011

[16]木薯品种、水土保持技术和嫩茎枝快繁技术. 黄洁. 2009

[17]木薯脯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Lili Fu,付莉莉,Xiuquan He. 2011

[18]基因组选择拓展木薯生物能源应用潜力. Wenquan Wang,王文泉,Cheng Lu,卢诚,Xin Chen,陈新,Zhiqiang Xia,夏志强,Kaimian Li. 2015

[19]木薯中草药微生态制剂治疗和预防猪、牛疾病的研究. 蒋盛军,王永壮,刘以道,符乃方,罗长辉. 2011

[20]茶树油对香蕉果实的保鲜效果. 静玮,苏子鹏,程盛华,韩志萍,张鲁斌,朱德明.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