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涵贞 1 ; 苏德森 1 ; 吕新 1 ; 徐辉 2 ; 林汝楷 2 ; 江宝兴 2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

2.武夷山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

期刊名称: 农学学报

ISSN: 1007-7774

年卷期: 2011 年 01 卷 12 期

页码: 38-42

摘要: 为了探讨常绿阔叶林关键区域土壤碳循环规律,在2010—2011年间,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不同土层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有机碳(SOC)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剖面分布;分析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熵(qMB)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较高,春季、冬季较低;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在G1(0~10cm)表层土壤含量明显高于G2(10~20cm)和G3(20~30cm),差异显著;而G2、G3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但表现为自上向下显著递减的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熵含量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1)。研究表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量较高,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具有重要的影响。

  • 相关文献

[1]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季节变化研究. 李巍. 2012

[2]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 苏德森,陈涵贞,徐辉,吕新,陈丽华,林汝楷. 2012

[3]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研究. 李巍,刘兰英,陈丽华,林碧娇,李癑仁. 2015

[4]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动态. 李巍,刘洋,罗钦,徐辉,刘文静,罗土炎,涂杰峰. 2017

[5]武夷山市农家茶厂茶业体系相关因子的探讨. 邬龄盛. 2004

[6]台湾休闲农业理念应用于闽北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 刘荣章,曾玉荣. 2005

[7]武夷山盆地稻作气候生态与高产栽培技术. 吴少宏,赵雅静,吴华琴,温桂芳,周萌. 2011

[8]基于Android平台的武夷山生态与生物多样性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邱荣洲,陈晓,陈宏,池美香,赵健. 2014

[9]武夷山地衣表生和内生芽孢杆菌种群的多样性. 葛慈斌,刘波,车建美,陈梅春,刘国红,魏江春. 2015

[10]武夷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流域地表水质时空变化. 陈涵贞,苏德森,林汝楷,吕新,陈丽华,李玥仁,郑群利. 2010

[11]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流域水质季节变化特征及评价. 陈涵贞,苏德森,陈丽华,吕新,林汝楷,李玥仁,郑群利. 2010

[12]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理念,促进闽北山区休闲农业发展. 刘荣章,翁伯琦,曾玉荣,周琼. 2006

[13]麸酸有机复混肥对黄瓜产质、土壤游离氨基酸和微生物碳的影响. 何春梅,李昱,王飞,胡建明,李清华,林诚,林新坚. 2011

[14]生物黑炭和氮肥配施对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pH值的影响. 吴志丹,江福英,王峰,朱留刚,张磊. 2013

[15]2012年度生物黑炭茶园应用技术示范小结. 江福英,吴志丹,王峰,张磊. 2013

[16]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王利民,黄东风,李清华,何春梅,张辉,刘彩玲,栗方亮,黄毅斌. 2018

[17]不同施肥模式对南方黄泥田耕层有机碳固存及生产力的影响. 王飞,李清华,林诚,钟少杰,何春梅,刘玉洁. 2015

[18]贵州喀斯特山区花椒林小生境类型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廖洪凯,李娟,龙健,张文娟,刘灵飞. 2013

[19]不同施氮量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 陈玉真,王峰,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张文锦. 2014

[20]不同经营年限对柑橘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王义祥,叶菁,黄毅斌,王成己,翁伯琦,刘韬.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