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稻草高茬-紫云英联合还田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周国朋 1 ; 谢志坚 1 ; 曹卫东 1 ; 徐昌旭 1 ; 白金顺 1 ; 曾闹华 1 ; 高嵩涓 1 ; 杨璐 1 ;

作者机构: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大学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绿肥;肥力;氮;稻;紫云英;产量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7 年 23 期

页码: 157-163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研究旨在探讨稻草留高茬套种绿肥、稻草-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生产及土壤肥力特征,为南方稻区综合利用稻草和绿肥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2012—2016年设置定位试验,研究高茬稻草-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绿肥和水稻产量、土壤碳氮库活性及其他养分特征。试验包括5个处理:冬闲+稻草不还田(CK),冬闲+稻草全量还田(RS),冬种紫云英+稻草不还田(MV),冬种紫云英+稻草低茬全量还田(MV+LRS),冬种紫云英+稻草高茬全量还田(MV+HRS),各处理施用等量化肥。结果表明:稻草-绿肥联合还田提高绿肥产草量及其含氮量,与MV相比,分别增加了13.1%和6.8%(MV+LRS)、32.2%和5.2%(MV+HRS);增加水稻产量,以MV+HRS处理最高,4 a平均产量较RS、MV增加556.8和412.8 kg/hm2。2013和2015年,MV+HRS处理水稻产量高于MV+LRS。稻草-绿肥联合还田培肥地力效果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比CK、RS和MV增加;且联合还田下有效养分提升更为全面。与稻草和绿肥单独应用相比,稻草-绿肥联合还田还能提升土壤微生物量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可见,稻草-绿肥联合还田能够改善绿肥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提升土壤肥力;其中,高茬稻草与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紫云英和水稻产量最高,土壤肥力也优于低茬处理,是综合利用稻草和绿肥资源的较好方式。

  • 相关文献

[1]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下植株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康雨欣,宋明丹,韩梅,李正鹏. 2024

[2]氮磷钾肥施用对甘蓝型春油菜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月梅. 2012

[3]湟水流域农田土壤养分及肥力评价分析. 陈占全,薛泉宏,张荣. 2003

[4]多年冬种紫云英对两种典型双季稻田土壤肥力及硝化特征的影响. 高嵩涓,曹卫东,李景环,聂军,徐昌旭,白金顺,曾闹华,周国朋. 2017

[5]多年紫云英-双季稻下不同施肥水平对两类水稻土有机质及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 曹卫东,白金顺,聂军,徐昌旭,曾闹华,高嵩涓,王艳秋,志水胜好. 2016

[6]青海高原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韩梅. 2019

[7]西北小麦与豆科绿肥间作体系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生物固氮效率及氮素转移特性. 刘蕊,常单娜,高嵩涓,周国朋,韩梅,张久东,曹卫东,孙小凤. 2020

[8]绿肥毛叶苕子养分积累量及碳释放规律研究. 白璐,蒋福祯,曹卫东,李正鹏,严清彪,韩梅. 2021

[9]青海高原长期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韩梅,胥婷婷,曹卫东. 2018

[10]青海绿肥品种资源整理鉴定研究. 曾光秀,姚子纯. 1997

[11]绿肥对华北潮土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的影响. 常单娜,曹卫东,白金顺,高嵩涓,王雪翠,曾闹华,志水胜好. 2017

[12]翻压毛叶苕子对小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段豆豆,韩梅. 2023

[13]国内外绿肥研究进展. 陈子英,孙小凤,韩梅,曹卫东. 2020

[14]麦后复种绿肥方式及施氮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程宝钰,胡发龙,韩梅,赵财,王玉珑,殷民兴,葛丽丽. 2024

[15]不同类型绿肥混播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王林林,徐珂,李正鹏,严清彪,胡发龙,尚琰隽,韩梅. 2024

[16]氮磷钾肥施用对春油菜青杂12号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尚花,李月梅,塔林葛娃,李凤桐. 2019

[17]不同湿地植物及其组配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杜红霞,王丽,湛景武,张德芳,张军,张怡晨. 2017

[18]生物炭复合菌剂促进堆肥腐熟及氮磷保留. 李荣华,涂志能,Ali Amjad,靳欣迪,李松龄,赵旭博. 2020

[19]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的河北省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与密度对比分析. 高琳,龙怀玉,陈晓远,张登山,林昌华. 2022

[20]CIMMYT小麦在我国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研究. 吴振录,张勇,何中虎,樊哲儒,辛文利,邵立刚,李元清,杨文雄,魏亦勤,马晓刚,潘超,刘艳萍.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