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林清霞 1 ; 项丽慧 1 ; 王丽丽 1 ; 杨军国 1 ; 陈林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茶多酚;高通量;检测技术;综述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9 年 03 期
页码: 146-153
摘要: 茶多酚为茶叶主要活性成分,实现其组分的高通量快速检测,对茶叶加工品质控制和产品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茶多酚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及其相关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详细阐述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影响因素(色谱柱、检测器、样品前处理、流动相、洗脱方式),亦对毛细管电泳法、近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检测方法进行简述,并分析各方法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研究认为,茶多酚高通量检测方法仍普遍存在程序繁琐、设备成本高昂、有机溶剂耗量大、检测灵敏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提出液质联用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同时经济环保的实时在线监测以及复杂基质中茶多酚组分的快速定性定量是茶多酚高通量检测技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 相关文献
[1]夏暑乌龙茶遮荫生理效应的研究. 张文锦,梁月荣,张方舟,陈常颂,张应根,陈荣冰. (Mis
[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茶叶研究中的应用. 林郑和. 2007
[3]不同茶类制法对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化学模式的影响. 陈林,陈键,王丽丽,宋振硕,尤志明. 2017
[4]茶多酚纳米载体制备技术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林清霞,杨军国,宋振硕,王丽丽,陈林. 2018
[5]木质纤维素吸附分离法纯化茶多酚研究. 王秀萍,朱海燕,谢苏平. 2015
[6]改性桔皮膳食纤维吸附茶多酚的条件优化及其体外模拟消化稳定性研究. 高慧颖,赖恭梯,官雪芳,郑亚凤,李舒婷,王琦. 2022
[7]茶叶中茶多酚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王丽丽,陈键,宋振硕,杨军国,陈林. 2013
[8]我国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的探讨. 刘利华,黄征,胡奇勇,陈军,陈玉妹. 2010
[9]异尖线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陈秀琴,刘晓雷,林锋强,白雪. 2021
[10]土壤中镉的化学行为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颜明娟. 1999
[11]鸭传染性浆膜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刘伟,黄瑜. 2013
[12]尼帕病毒G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陈舒瑜,付环茹,李家玉,黄瑜,万春和. 2024
[13]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王慧远,贾维薇,陈庆河. 2016
[14]柑橘溃疡病菌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初报. 陈福如,杨秀娟,李韬,阮宏椿,谢世勇,郑红铭,卢同. 2005
[15]发酵鱼粉中寡肽检测技术研究. 罗钦,陈人弼,宋永康. 2008
[16]鳗鱼体内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刘文静,潘葳. 2011
[17]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福建株的分离与鉴定. 俞伏松,王劭,陈仕龙,程晓霞,黄梅清,江斌,邵良平,陈少莺. 2012
[18]产量及面积视角的中国水稻生产变动. 黄欣乐,郑百龙. 2020
[19]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蔬菜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曾美娟,刘建汀,卓玲玲,陈敏氡,叶新如,王彬,朱海生,温庆放. 2021
[20]以绿色发展新理念推进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福建省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许标文,郑百龙,曾玉荣,翁伯琦.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膜分离对福建产不同茶类提取物化学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作者:林清霞;王丽丽;宋振硕;蔡淑娴;刘仲华;陈林
关键词:茶叶;水提物;膜分离;生化成分;抗氧化
-
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作者:宋振硕;卫聿铭;李铁汉;项丽慧;张应根;陈林;宁井铭
关键词:花果香红茶;贮藏;感官品质;代谢组学;生化成分
-
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模式识别研究
作者:张应根;宋振硕;陈林;陈键;王丽丽;项丽慧
关键词:乌龙茶;绿茶;鲜叶;氨基酸;模式识别
-
丹桂绿茶窨制工艺
作者:王振康;邬龄盛;王秀萍;王丽丽
关键词:丹桂;桂花绿茶;窨制;工艺
-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摊青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
作者:项丽慧;宋振硕;张应根;王丽丽;陈键;陈林
关键词:工艺;品质控制;白茶;萎凋;摊青
-
白茶风味品质形成与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陈林;陈键;宋振硕;王丽丽;张应根;项丽慧;林清霞
关键词:白茶;产品分类;风味化学;品质调控
-
保压时间对白茶饼物理特性和感官品质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作者:陈键;宋振硕;林清霞;王丽丽;傅永兴;陈林
关键词:白茶饼;保压时间;物理特性;感官品质;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