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Ⅱ1465”栽培方式对寒地玉米群体结构特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树远 1 ; 杨克军 2 ; 姜军 2 ; 蔡鑫鑫 2 ; 施臣 2 ; 王岭 2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农科院大庆分院

关键词: 栽培方式;寒地玉米;群体结构

期刊名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ISSN: 1002-2090

年卷期: 2009 年 21 卷 05 期

页码: 9-13

摘要: 研究了"Ⅱ1465"栽培方式与传统垄作栽培方式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群体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Ⅱ1465"栽培与传统垄作栽培相比,其穗位及穗位以上叶片茎叶夹角要低于传统垄作栽培;穗位以下要高于传统垄作栽培;整株水平叶向值则始终高于传统垄栽培。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对玉米株高影响不大,茎粗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Ⅱ1465"栽培方式下茎粗始终要高于传统垄栽培,在8万株·hm-2和10万株·hm-2时,茎粗间差异显著(P<0.05)。在低密度种植条件下,LAI差异不大,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Ⅱ1465"栽培方式生育后期LAI下降速度慢,体现出了"前快、中稳、后衰慢"的良好群体结构特性。"Ⅱ1465"栽培方式下玉米群体内各层次PAR要高于传统垄栽培,并有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差异增大的趋势。

  • 相关文献

[1]栽培方式对寒地玉米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杨克军,王玉凤,张树远,蔡鑫鑫,姜军,王岭,师臣. 2011

[2]氮素调控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与叶片SPAD值影响的初探. 姜佰文,戴建军,王春宏,王丽娟,贾文凯,迟凤琴. 2010

[3]黑河地区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张崎峰. 2020

[4]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朱宝国,张立波,张春峰,贾会彬,王囡囡,孟庆英,匡恩俊. 2015

[5]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朱宝国,张春峰,王囡囡,孟庆英,贾会彬,匡恩俊. 2015

[6]不同株型大豆品种混合种植增产机理初探. 李铭丰. 2011

[7]白浆土地区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大豆生育性状的影响. 鹿树森,周宝库,马星竹,魏丹,赵清国,高中超,陈雪丽,杨军. 2011

[8]不同节水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生育性状的影响及效益风险分析. 陈书强. 2020

[9]不同栽培方式生产马铃薯微型薯的研究. 钱华. 2003

[10]秋延后耐贮运辣椒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张慧. 2003

[11]不同播种及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闻艳. 2004

[12]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丰收24产量的影响. 薛红,杨兴勇,董全中,张勇. 2007

[13]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不同播种处理方式对纤维高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杨慧莹,刘玉涛,王宇先,连永利,周恩昊,徐婷,周超,武琳琳,赵索. 2014

[14]粒用高梁机械化栽培的农艺流程与技术要点. 焦少杰,王黎明,姜艳喜,严洪冬,苏德峰,孙广全. 2012

[15]水稻栽培技术及机播秧栽培方式研究. 贺强,贺伟民. 2018

[16]大豆不同栽培方式研究初报. 赵桂范,连成才,史占忠,毕远林,郑天琪,王成,张洪全. 1993

[17]栽培方式对高粱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张敬涛,姜艳喜,焦少杰,李如来,王雪洁,谷维,张俐俐. 2022

[18]大豆品种及群体结构对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赵跃坤. 2013

[19]栽培因素对粳稻垦稻12产量和群体结构的影响. 马波. 2012

[20]黑龙江省高油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 刘忠堂.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