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面向育种应用的高州野生稻片段导入系构建与产量性状QTL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霍兴 1 ; 柳武革 1 ; 刘迪林 1 ; 廖亦龙 1 ; 付崇允 1 ; 朱满山 1 ; 李金华 1 ; 曾学勤 1 ; 马晓智 1 ; 孔乐 1 ; 王丰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南优质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水稻;野生稻;片段导入系;产量性状;QTLs

期刊名称: 中国稻米

ISSN: 1006-8082

年卷期: 2024 年 30 卷 005 期

页码: 62-66,71

摘要: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宝贵基因库,但基因组杂合性高,与栽培稻差异大,为育种上直接利用野生稻带来了困难。构建野生稻片段导入系为挖掘和利用野生稻基因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研究以广东高州野生稻为供体,粳稻品种中花11为受体,通过多代杂交和自交,以育种目标性状为筛选标准,甄选出100个片段导入系。对这100个导入系的产量相关性状(单株有效穗数、总实粒数、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进行考察,发现它们至少有1个性状要优于对照品种中花11,显示出在产量改良上的应用潜力。导入系全基因组覆盖度46.9%,共识别出20个产量相关QTL。这些片段导入系作为高州野生稻新型种质资源,为利用野生稻助力水稻种质创新提供了资源储备。

  • 相关文献

[1]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创新. 潘大建,范芝兰,李晨,周汉钦,陈建酉. 2006

[2]强化栽培对水稻产量构成及穗粒结构的影响研究. 黄庆,陆秀明,刘怀珍. 2006

[3]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评价及利用初报. 黄巧云,潘大建,梁能,张良佑,曾玲,吴荣宗. 1992

[4]AB-QTL分析法及在水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中的应用. 井赵斌,潘大建,曲延英,范芝兰,陈雨,陈建酉,陈芬,李晨. 2008

[5]广东、海南普通野生稻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黎杰强,罗葆兴,潘大建,梁能. 1999

[6]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 徐志健,王记林,郑晓明,范芝兰,汤翠凤,王新华,刘文强,朱业宝,乔卫华,杨庆文. 2020

[7]广东普通野生稻雄性不育性的利用研究. 刘雪贞,潘大建,吴惟瑞,黄巧云,范芝兰. 2001

[8]含不同地区野生稻胞质的水稻雄性不育材料线粒体SSR标记分析. 孙炳蕊,范芝兰,李晨,陈雨,陈文丰. 2016

[9]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鉴定. 徐羡明,林璧润,曾列先,杨祁云,黄巧云,吴惟瑞. 1991

[10]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张良佑,萧整玉,吴洪基,黄巧云,潘大建. 1998

[11]中国野生稻多样性的评价与保护研究进展. 潘大建,杨庆文,范芝兰,陈建酉,李晨. 2009

[12]几种野生稻抽提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拒食作用. 冯国忠,万树青,潘大建,罗倩,邓建朝. 2004

[13]野生稻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方法. 范芝兰,潘大建,李晨,陈建酉,陈雨,刘维. 2009

[14]几种野生稻甲醇提取物对害虫的行为干扰及对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万树青,刘祥发,冯国忠,潘大建. 2006

[15]稻属不同物种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s)分析. ^A范芝兰^B1%^A李晓方^B2%^A潘大建^B3%^A张祥喜^B4. 2003

[16]野生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与利用. 潘大建,范芝兰,李晨,周汉钦,陈建酉. 2005

[17]野生稻全DNA快速导入栽培稻获得新株系研究. 林红,范芝兰,尹艳,李晓方,罗文永,潘大建. 1999

[18]晚籼杂交稻LAI、SPAD和LTR的动态变化及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廖亦龙,柳武革,王丰,刘迪林,孔乐,李金华,付崇允,曾学勤,朱满山,马晓智,霍兴. 2023

[19]株行距配置对木薯生物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王玉梅,刘子凡,黄洁,陈太就. 2014

[20]马唐密度对旱直播稻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防治经济阈值. 郭文磊,于超杰,田兴山.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