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荔枝蒂蛀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常虹 1 ; 高燕 1 ; 王思威 1 ; 王潇楠 1 ; 刘艳萍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南果蔬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地理种群;CO Ⅰ基因;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

期刊名称: 应用昆虫学报

ISSN: 2095-1353

年卷期: 2023 年 60 卷 005 期

页码: 1391-140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利用COⅠ基因片段揭示我国13个地理种群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方法]对采自13个地理种群258个荔枝蒂蛀虫的COⅠ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种群的单倍型组成、遗传分化、基因流及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结果]经比对分析,258个样本扩增得到的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1 349 bp,共分析出56种单倍型,共享和特有单倍型的共存表明种群间既有基因交流又存在遗传分化;其中Hap_4为各种群均存在的单倍型,推测该单倍型是比较原始的,且适应力强,能在荔枝蒂蛀虫种群中稳定存在.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Pi).种群间总的固定系数(F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085和5.382,表明各地理种群间基因流水平较高.[结论]荔枝蒂蛀虫在各地理种群间具有较频繁的基因交流,总群体在近期可能经历了快速的增长,核苷酸突变累积时间不足,导致其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

  • 相关文献

[1]广东省稻区越冬代大螟种群动态监测及遗传多态性差异分析. 吴阳刚,袁龙宇,黄德超,李燕芳,肖汉祥,张振飞. 2023

[2]基于EST-SSR的广东与广西茶树资源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比较分析. 乔小燕,乔婷婷,周炎花,金基强,马春雷,姚明哲,陈亮. 2011

[3]广东高州7个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结构的SSR分析. 陈雨,潘大建,曲延英,范芝兰,陈建酉,李晨. 2008

[4]用SSR标记分析高州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李晨,潘大建,毛兴学,涂从勇,周汉钦,范芝兰,李晓方. 2006

[5]3种杀虫剂对荔枝蒂蛀虫的药剂敏感性和解毒酶活性影响. 李鹏燕,柏建山,刘艳萍,王思威,孙海滨,徐树兰. 2016

[6]荔枝蒂蛀虫的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初探. 徐海明,董易之,陈炳旭. 2018

[7]荔枝蒂蛀虫研究进展. 李文景,董易之,姚琼,陈炳旭. 2018

[8]荔枝蒂蛀虫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序列及表达分析. 李鹏燕,刘艳萍,王思威,孙海滨,柏建山,彭刚,龚雪海. 2018

[9]荔枝蝽发生期预测与化学防治方法研究. 董易之,全林发,李文景,姚琼,徐淑,陈炳旭. 2022

[10]荔枝蒂蛀虫成虫对LED光的趋性及其繁殖响应特征. 全林发,李文景,王凤英,池艳艳,董易之,陈炳旭. 2021

[11]几种农药对荔枝蒂蛀虫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 徐淑,罗振亚,姚琼,董易之,全林发,陈炳旭. 2020

[12]荔枝蒂蛀虫不同年份危害率调查分析. 李志强,邱燕萍,欧良喜,陈洁珍,向旭,孙清明. 2009

[13]夜晚光照影响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的观察. 李志强,邱燕萍,欧良喜,袁沛元,陈洁珍,向旭,孙清明. 2009

[14]不同环境龙眼园中荔枝蒂蛀虫危害调查. 李志强,邱燕萍,欧良喜,陈洁珍,向旭,孙清明. 2008

[15]LED白光对荔枝蒂蛀虫繁殖的影响及其田间防控效果研究. 李文景,全林发,董易之,姚琼,徐淑,陈炳旭. 2021

[16]荔枝蒂蛀虫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观察研究. 李志强,邱燕萍,欧良喜,陈洁珍,向旭,孙清明. 2008

[17]荔枝园荔枝蒂蛀虫常规爆发期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全林发,董易之,徐淑,李文景,陈炳旭. 2021

[18]荔枝蒂蛀虫在荔枝果实上的产卵部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董易之,全林发,徐淑,李文景,姚琼,陈炳旭. 2023

[19]15%科绿乳油的研制及其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效评价. 陈炳旭,董易之,陆恒. 2010

[20]荔枝蒂蛀虫飞行距离和蛰伏习性的室内观察. 李志强,邱燕萍,欧良喜,陈洁珍,向旭,孙清明.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