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杨 1 ; 钱春荣 1 ; 王俊河 1 ; 于洋 1 ; 宫秀杰 1 ; 姜宇博 1 ; 杨国航 2 ; 左辛 3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耕作方式;密度;N肥;产量;农艺性状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2 年 28 卷 09 期

页码: 106-10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探明玉米种植的最优方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及施N肥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不同施N肥量玉米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各组合中,以平作耕作方式、密度67500株/hm2、施N量为112.5 kg/hm2,玉米产量最高;耕作方式对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和株高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对最大叶面积指数和茎粗影响差异不显著;密度对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和茎粗影响差异显著,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施氮与不施氮之间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茎粗和株高差异显著。

  • 相关文献

[1]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盖志佳,张伟,刘婧琦,蔡丽君,王谦玉,赵桂范,张敬涛,李彩凤,王玉波. 2015

[2]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玉米绥玉19产量的影响. 史淑春,金振国. 2015

[3]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赵杨,钱春荣,王俊河,于洋,宫秀杰,姜宇博,杨国航. 2012

[4]免耕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李春华,盖志佳,王立秋,王谦玉,张敬涛. 2015

[5]种植密度对早熟春玉米南北73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陈海军. 2021

[6]环境和密度互作对合玉29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牛忠林,靳晓春,蒋佰福,邱磊,吴丽丽,李如来,高洪涛. 2020

[7]玉米杂交种嫩单14的适宜栽培密度研究. 刘海燕,马宝新,孙善文,王俊强,浦子钢,韩业辉. 2012

[8]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吴丽丽. 2023

[9]不同种植密度对早熟玉米新品种边单3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陈海军. 2011

[10]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杨慧莹,王宇先,徐莹莹,王俊河. 2016

[11]垄改平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辉,刘兴焱,何长安,杨耿斌,纪春学,张恒. 2014

[12]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品种黑河5O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谭娟,吕晓丽,蔡鑫鑫,王舒. 2013

[13]不同密度与整枝方式对礼品西瓜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杜志强,王迪,徐慧春,李志学,张宏宇,胡禧熙,赵践韬. 2019

[14]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品种黑河50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谭娟,吕晓丽,蔡鑫鑫,王舒. 2013

[15]种植密度对极早熟春玉米绥玉29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陈海军. 2017

[16]水肥耦合对寒地粳稻产量及穗部结构的影响. 卞景阳,王麒,赵践韬,宋秋来,孙羽,曾宪楠,冯延江. 2016

[17]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18]不同种植密度对龙单32玉米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杜永生. 2010

[19]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对育苗移栽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宇先,李清泉,刘玉涛,连永利,贯春雨,闫锋,王成,胡继芳,谭可飞. 2011

[20]不同种植密度对早熟玉米品种克单12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杨耿斌.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