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广东花香型红茶与单丛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梅双 1 ; 陈维 1 ; 马成英 1 ; 陈栋 1 ; 乔小燕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遗传背景;挥发性成分;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期刊名称: 现代食品科技

ISSN: 1673-9078

年卷期: 2020 年 01 期

页码: 242-2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以不同茶树品种加工的红茶和单丛茶为试验材料,采用HS-SPME-GC-MS方法,比较分析同一茶树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加工的红茶和单丛茶中挥发性成分差异,探明不同茶树品种红茶和单丛茶的特征性成分,为深入了解茶树品种特性和加工工艺对香气轮廓的影响提供借鉴。结果表明:萜醇是鸿雁12号(HY12)、大叶奇兰10号(QL10)、岭头单丛(LT)和乌叶单丛(WY)中最丰富的挥发性成分。萜醇和芳香醛是HY12和QL10的主体挥发性成分。萜烯、烃类、萜酮和脂肪酮是构成LT和WY的主体挥发性成分,吲哚可区分LT和WY香型。PLS-DA进一步证实,遗传背景相似且加工工艺相同的WY和LT香气轮廓略有差异;遗传背景不同但加工工艺相同的QL10和HY12香气轮廓不同。因此,相同的加工工艺其主体挥发性成分相同,但茶树品种的遗传背景决定茶叶香气轮廓。

  • 相关文献

[1]广东高州野生稻应用核心种质取样策略. 陈雨,潘大建,杨庆文,刘斌,范芝兰,陈建酉,李晨. 2009

[2]高抗稻瘟病品种粤标5号的遗传背景及农艺性状分析. 付魏魏,何秀英,刘维,程永盛,卢东柏,林菲,廖耀平,陈钊明,陈粤汉. 2016

[3]不同等级CTC红碎茶生化成分分析. 乔小燕,李崇兴,姜晓辉,吴华玲,陈栋. 2018

[4]沙田柚皮精油分子蒸馏分离及成分分析. 郭畅,傅曼琴,徐玉娟,余元善,唐道邦,王治同. 2018

[5]茶小绿叶蝉危害对金萱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乔小燕,操君喜,黄华林,李波,陈栋. 2018

[6]基于滋味和香气成分结合化学计量法鉴别不同贮藏年份的康砖茶. 乔小燕,操君喜,车劲,陈栋,刘仲华. 2020

[7]骏枣果醋发酵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及风味成分分析. 卜智斌,徐玉娟,温靖,余元善,刘昊澄,邹波,周珊珊. 2020

[8]萎凋时间对丹霞8号主要生化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乔小燕,陈维,马成英,陈栋. 2020

[9]红树莓与黄树莓挥发性成分差异研究. 吴继军,肖更生,徐玉娟,唐道邦,温靖,余元善. 2014

[10]‘御金球’荔枝果肉挥发性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 蒋侬辉,刘伟,袁沛元,邱燕萍,凡超,向旭. 2016

[11]不同配比陈皮-蜜橘皮茶汤品质分析. 李晓华,徐玉娟,刘雯雯,余元善,温靖,辜青青,傅曼琴. 2024

[12]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检测树莓蒸馏酒中的挥发性成分. 吴继军,肖更生,徐玉娟,唐道邦,温靖,余元善. 2013

[13]SPME/GC-MS分析荔枝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徐玉娟,肖更生,廖森泰,温靖,吴继军,潘思轶,郝菊芳,张义. 2008

[14]火焰花挥发性成分的SPME-GC/MS分析. 杨艳,杨春英,杨荣玲,刘学铭. 2014

[15]干热后处理前后花香型乌龙茶的品质比较. 曾愉,陈维,马成英,胡蝶,夏红玲,林威鹏,乔小燕. 2023

[16]不同年份茯砖茶的挥发性成分差异. 陆英,陈金华,钟晓红,乔小燕,林海燕,陈栋. 2016

[17]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桑叶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 施英,廖森泰,肖更生,邹宇晓,刘军,刘凡,穆利霞,沈维治. 2014

[18]不同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乔小燕,操君喜,吴华玲,黄华林,李波,陈栋. 2017

[19]菠萝原汁真空微波浓缩前后挥发性成分变化研究. 吴继军,徐玉娟,肖更生,唐道邦,温靖,林羡. 2012

[20]加工工艺对桑叶乌龙茶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施英,廖森泰,刘军,任德珠,邹宇晓.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